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43043

[ 赵海峰 文选 ]   

在生活体验中打造文质兼美的作文

◇ 赵海峰

   新课标实施以来,写作指导和训练一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当前初中生作文中,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中,却存在着较多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对生活缺乏观察和体验,反映在作文中就是内容空洞、思想幼稚;对日常生活缺少思考和感悟,表现在作文中就是缺少意蕴、感情平淡;把写作活动神秘化,认为作文就该句句经典,篇篇精彩,致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反映了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甚至将写作与生活孤立化,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淡文采,缺深度,少意蕴,乏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叶老还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近日,又观看了朱红梅、马晓璐等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更加深了对“写作源于生活”这句话的理解。的确,要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就必须深入生活,加强生活积累,增强生活体验。这才是写作教学成功的真谛。现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说真话、诉真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体验生活之趣
   日常,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单调乏味,作文时下笔无言。其实,生活并不总是单调的,更多的时候它是充满趣味的。单从“趣味”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其实很多事物都是充满了“趣”味的。只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发现生活之“趣”的眼睛。比如,在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观察司空见惯的粉笔,能否赋予它“美”和“趣”的形象呢?不妨这样去引导学生:“你看它腰板儿笔直,一脸的纯洁,浑身充满正气;它在黑板上写下的可不仅仅是字词、符号和数字,它写下的更多是真理……”又如观察书本,可以这样提示:“莫要被它花哨的‘面容’迷了眼,多研究它的‘慧心’吧,它的‘五脏六腑’均可以被复制、粘贴甚至刻录到你的脑海中,你将终生受益无穷……”其他像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海、风、水等等,都可以像这样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之“趣”、发现自然之“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这一“石”投出去,顿时引来学生“浪花飞溅”般的应和。你说,生活单调吗?不会观察吗?只不过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亦可能为师者缺乏诱导罢了。我们如能这样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之“趣”,学生的作文还能干瘪乏味、缺少文采、没有真情实感吗?
   二.发现生活之美
   学生大多时间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中,对外界接触不多。但我们依旧可以发现,生活的美其实无处不在。这方面也需要老师正确引导。比如体育课的运动之美、老师上课的奉献之美、课堂学习的思考之美、徜徉知识海洋的探索美、清扫卫生的劳动美、助人为乐的心灵美、家庭和睦的和谐美、父母照顾子女的关爱美……如有条件,可利用假期游览风景名胜,体验山河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历史之美等等。在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缤纷自然中孕育着如此众多的“美”,学生作文时如能诉诸笔端,那么,其所描画的美好事物、抒发的真性情,定能够跃然纸上。学生对生活有了观察和认识,增强了生活体验,拓宽了写作素材积累的广度,作文时怎能不文思泉涌?如此,学生笔下的作文自然会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又何愁文章不千古?
   下面就一起分享一下有位学生描写家乡美的部分文字:
   傍晚,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院子里放上一张方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其乐融融。有的人干脆端着饭碗,走出院外,一边吃饭,一边和邻居们畅谈着一天的劳动收获,展望着今年的美好年景。乡村人晚上出来散步,借着朦胧的月色,欣赏着眼前长势旺盛的庄稼,月光便成了他们忠实的伴侣。
   伴随夜深,那轮明月带着沁人的无名野花香,已高高地爬到了树梢上。月光在树林里静静地流淌,寂静得只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夜,深深的睡了,柔美的月光轻抚着树叶,落下细碎的婆娑的身影,朦胧如同仙境般。这月色轻柔,像湖水;隐约,像烟雾,笼罩在高高矮矮的房舍上,也笼罩在睡梦中的农人的心田上。
   这就是家乡的月,这就是备受月光青睐的温馨的家乡的夜。(摘录自《家乡的月》)
   这是一位善于走进生活的初一学生的练笔之作。我惊讶于学生独特的写作视角。应该说,表现家乡美这个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铺开,什么山美、水美、人情美等等;这也是更多学生喜欢的角度。而小作者却从“家乡的月”这个角度切入,不能不说有个性,观察细致,感情细腻,体验独特。我想,这就是走进生活、走进阅读、走进写作的必然结果吧?“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就该源于生活吧?
   三.体验生活之理
   社会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有大有小,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有的平凡有的稀奇……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用心品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情,思考并体验其中蕴含的道理,而不是让它稍纵即逝。比如大街上,看到流动商贩披严寒、冒酷暑做生意,且风雨不误,你想到了什么?为了生计?或为了积累财富?在学校,有的同学刻苦努力,专心向学,其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有部分同学游手好闲、厌恶学习,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两种同学的表现是否跟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联?再如,看到闹市中各色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两旁高楼林立,你又作何感想?如此等等。我们若能适时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身边这些事情,用心体验生活,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凡事都仔细琢磨品味一下,经常与身边的同学、朋友、教师、亲人等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体验生活之理,还要告诉学生,要学会运用想象、联想、质疑、分析、概括、提炼的方法,因为这样得来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同时,要提倡学生多看、多思、多读、多写,提醒他们在平时多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语言素养,这样才能正确地感受生活之理、体验生活之理;才能全面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才会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理、真情呈现,使主题有一定的深度。我们知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是思想,更是情感。体会越深的情理,往往越容易表达,越容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知道,文章中的生活之理只不过是作者借助文中的某一形象传递给读者的一种富有积极意义的感悟或启发性的精神暗示。它在语言形式上通常表现为抒情或说理;在内容上可以是作者对某种事物或人生现象的顿悟,或是在特定思想状态下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之理的某种理解;在写作技巧上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侧面烘托,或直抒胸臆,等等,可因文需要,灵活运用。
   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教会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要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并倾注感情,再将这些感情融进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认为写作神秘莫测了。作文时自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自我展现的愿望就强烈,说真话、诉真情就变得容易多了,写出的文章岂能没有感染力?
  
   赵海峰,语文教师,现居山东胶州。责任编校:郑利玲

在生活体验中打造文质兼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