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43042

[ 李凌云 文选 ]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设置的思考

◇ 李凌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了中学语文课程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并要求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明确规定了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
   “新课标”希望高中开设选修课既能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又能够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对教材内容也起到了积极辅助补充作用,将促使高中语文的课程设置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舞台。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选修课的开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在实际的中学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数量较多,选修不完
   苏教版选修教材分为这样五个系列:选修系列一,这一系列将带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选修系列二,这个系列将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色。选修系列三,这一系列将带领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同时会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传记,回忆录等作品,使其能够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记主人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选修系列四,这一系列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适时举行演讲与辩论,锻炼学生的口才和主持集会的能力。选修系列五,这一系列将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选修内容安排全面,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可能得到提高。但就江苏教学实际情况看,结果这些选修教材根本修不完。高中必修教材5本,会安排在高一高二的3个学期学完,从高二第一学期期中之后,才开始学习选修教材,到了高三第一学期开始,最迟到10月份,各个学校就进入到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去,再加上高二第一学期有一次全省的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不少学校会缩减语数外学习时间,来加强必修学科复习。因此,实际使用选修教材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学期的时间,多数学校会选择与高考有关的系列来学习,如系列一中《史记》《唐宋八大家选读》以及《唐诗宋词选读》等少数几本书。大部分的选修教材只能束之高阁,甚至并不征订。
   二.结构偏颇,选修无趣
   普通高中不仅承担向大学提供生源的任务,还有给社会输送身心发展完备的劳动者的任务。但从现在所设置的语文选修课程与所编制的教材来看,显然过于偏向升学者,趣味性选修课太少,选修教材实际成为必修教材的延续,同样进行学科考核。所以,今后应加强趣味类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编写,尤其要加强实用性的听说读写类选修课程与教材开发。特别建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应用,在现行五个选修系列中,可圈定几门与必修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必须从中选修若干门,以保证进一步打好语文基础。任意性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和某方面特殊的语文能力而设,应充分体现自主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引导乏力,选修无果
   从教师本身来看,语文教师是否有能力担任起语文的选修课教学?由于教师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选修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由于许多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选修课必然会占用他们大量精力,这就必然会弱化对班级的管理,也会进一步加重教师的负荷。上好选修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汉语言文学知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选修课教材被走马观花地掠过,学生食而不知其味,这与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上述就是我对影响语文选修课发展的一些看法,对此我认为语文选修课要在落实好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选修课对必修课内容的拓展深化作用。以生动的、开放的、丰富的、创造的、实践的、发展的、科学的选修课内容,帮助学生确立面向“学习社会”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强调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当然还要注意精选的数量。这样就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使得选修课的目的得到体现。
  
   李凌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责任编校:王 玲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