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享受语文”。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语文学习便成为一种“享受”:享受思考的成果,享受思考的过程,享受成功的乐趣。那么,新课标下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享受”的翅膀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之趣
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就要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只有内驱力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持续的有效的源动力,而产生内驱力的根本动因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杜绝教师的“言语霸权”;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励原创学习,应尽可能与学生民主协商学习任务,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使学生愿学、乐学的有效方法。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质疑问难的机会。通过生生、师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只要翻过那座山》教学片段。
师:课前让大家预习课文,要求每人找出两三个疑难问题或最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人依次把自己准备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然后把相同的问题合并,把大家认为没什么价值或已在小组内解决了的问题去掉,每个组集中2~3个问题,在全班讨论,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学生按要求小组交流约5分钟,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时引领归纳)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教法,从梳理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等等,而是与学生共同协商出大家感兴趣的直插人物心灵的两个问题,并以此作为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在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和解答过程中,不但完成了传统教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避免了对人物作简单图解,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享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学之趣。
二.让学生享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诵读之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讲”风太盛的现象非常普遍。无论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学生能否自己读懂,教师都要不厌其繁、喋喋不休地解释唠叨一番。或许教师的这种课堂惯性是出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心态,唯恐自己不讲学生没法读懂,更担心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失分,被学生埋怨而悔恨交加。然而就是没有想过,就绝大多数的课文内容而言,只要稍作梳理和点拨,学生也不会有太多的障碍,基本上能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深入理解的目标。因而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也就是对那些可能给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的段落、语句和词语进行适当的解析,以帮助其准确无误地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背诵课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在诵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就能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对于冲破束缚与阻碍的渴望,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但一些语文教师却热衷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的分析讲解,把充满审美情趣的鲜活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语文新课标对诵读非常重视,这是语文教学理念的又一次回归。因为如今倡导的课堂朗读,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理解内容要点的基础上的,与以前单纯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教学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简言之,现在的课文朗读是一种声情并茂、披文入里的深层次审美体味,过去那种为读懂的朗读更多的则是无目标的初步接触。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一直是“文质兼美”,而不少“美”的韵味是不管怎样精彩的讲解也无法替代朗读的,尤其是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诗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悟其神韵和意境。语文课堂的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此时教师的“无声”胜过不厌其烦地剖析课文的“有声”。
三.让学生享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探究之欲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请看下面这则材料:狮子大王的面貌非常丑陋,但它不相信,反而怪镜子不好,便下令征求一面最好的镜子。许多动物都争着把自己做成的好镜子送给狮子,希望得到重赏。可是越是好镜子,把狮子的丑陋照得越明显。狮子一生气就把送镜子的动物都咬死了。狐狸知道狮子的心意,就画了一张非常美丽的脸镶嵌在镜子当中,把镜子献给了狮子。狮子看见镜子里面映出的是一张极美丽的脸,便快乐地笑起来说:这才是好镜子!于是重重地奖赏了狐狸。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而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学生积极性很高,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从镜子的角度“越是好镜子,把狮子的丑陋照得越明显”谈镜子是公正无私的,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面目,我们应时时“照照镜子”;有的从狮子的角度谈美与丑的问题;有的从狐狸的角度“狐狸知道狮子的心意,就画了一张非常美丽的脸镶嵌在镜子当中,把镜子献给了狮子”,揭示狐狸狡猾的本性,讽刺了现实生活中见风使舵、奸诈狡猾的一些人;有的从众兽的角度“许多动物都争着把自己做成的好镜子送给狮子”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重赏”,而最后却反被狮子咬死,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者的可悲下场。通过不同角度的个性化解读,一段材料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由一个“点”发散出了无数条“链”。学生思想解放了,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出来。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和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遇,学生在自己占有资料最丰富的领域、在自己有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的领域纵横驰骋,一展才情,真正做到了“我心解我文”的个性化解读。
四.让学生享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创新之乐
教学要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引导学生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之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挑战式”:让学生写一篇挑战课文作者的美文。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例如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还有没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四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的课,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它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语文课应在教学方法上有创新、有亮点,能出彩,时时给学生及教师以新课堂的感受,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各种不同文本的解读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耳濡目染,教师常教常新,学生熏陶渐染,其创新思想定能逐步形成。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疑、解疑,通过质疑、探疑、解疑,让学生明辨是非,鉴别真伪,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享受创造之乐。
总之,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注意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外,我们还要不断探究更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享受”的“翅膀”。
卢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