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备课,我看见这样的一道题目:《羚羊木雕》这篇课文里万芳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顺手翻了一下参考答案:万方的妈妈是一个粗暴,蛮不讲理的人,和我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是一个重财轻义的人。
那一刻,我震惊:难道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要告诉学生的就是这样的主题?难道孩子眼里的爸爸妈妈们除了重财轻义就没有别的什么了?难道教材编者把《羚羊木雕》编入教材是为了倡导孩子去声讨父母吗?
显然是我们有些辅导用书的编写者和我们有些老师误读了教材,他们在妖魔化课文中父母形象的同时,还误导了学生纯净的心灵。
现在的孩子已经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对父母不尊重已司空见惯,父母教育儿女,有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半句。父母叹息,现在的儿女都怎么了?我的付出回报的就是这些?有人归结于独生子女的普及,隔代人的溺爱。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师,是否也应该反思点什么?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细细琢磨着课文中的字字句句,希望能找到解读的突破口。我忽然想起了在我的家里,也有一尊来自非洲的犀牛木雕,也是黑木雕成的。那是我一个在非洲开公司的二十年前的学生送给我的,记得那天我问过他:“这尊黑木雕很贵重吧?”学生说:“葛老师,非洲这些东西很便宜。不过带来是费了点周折。我这是第三个了。第一个带回来,头前的角断了,第二个带回来,尾巴断了,这个是我藏在背包里小心翼翼地背着回来的。”我还从网上看到了篇《我在非洲修铁路》的文章,文章介绍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支援非洲修建铁路的故事。有了这两个故事打底,我的课堂构思成了。
在语文课前,我用厚毛巾包好这尊木雕,把它带进了教室。孩子们十分高兴。
我说:“孩子们,现在讲台上有一尊木雕,你们给它起个名好吗?”
学生齐声说:“犀牛木雕。”
“知道这尊木雕是从哪里来的?”
“不知道。”
“想知道这尊木雕背后的故事吗?”
“想。”我娓娓的叙述了木雕的故事。孩子们都认认真真的听着。
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孩子们,假如今天有人出高价,让葛老师把这尊木雕卖给他,你们说能卖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这是无价之宝,师生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说的多好啊,情义无价,这尊并不贵重的木雕可是葛老师心中眼中的宝贝,是最贵重的礼物。”(我特地板书“贵重”两个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里发生的这个故事,找一找,哪些内容和我的故事有相似的地方,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陆陆续续孩子们的小手举起来了,他们说:“都是木雕,都是非洲来的。可是故事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他的爸爸妈妈和葛老师不一样,这尊木雕也没有这么贵重。”
我说:“是吗?你怎么知道的?请你从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讲一讲。”
“我的爸爸从非洲带来的。这里是轻描淡写——“带来的”。可葛老师这个不一样了,是哥哥“背回来”的。
“孩子们注意一下,作者有没有交代爸爸怎样从非洲带来的?”
“没有。”
“好,我们注意一下写作时间。这篇小说最早也是写在什么时候?”
“1984年。”
“哪里看出来的?”
“课文下面注解。”
“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那时,中国的旅游业发达吗?”
“不发达。”
“出国方便吗?”学生都沉默了。
我说:“同学们,那个年代,是个特殊的年代,还有一段特殊的故事呢。在七十、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可是,我们还要支援比我们更困难的非洲人民。我们国家支援非洲,不仅出钱出力,无息贷款近十个亿为非洲修建铁路,还有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民为赞比亚到莫桑比克两国之间修公路。中国先后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6万人次,其中有工人,也有工程师。参加建设的最多的一天,也就是高峰期间有1.6万中方人员在现场施工。单是为了修建这条铁路,我们中国就有65人永远长眠于非洲。在那个年代,我们中国人民就这样无偿的支援着非洲各国,为他们派去了医疗队,工程队,建筑队。这些建设者们把汗水洒在非洲的土地上,把青春留在非洲的土地上,更有的把生命献在非洲的土地上。葛老师想,课文中的‘我’的爸爸也许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他就曾经在非洲参加过建设。如果,这尊木雕没有什么纪念意义的话,为什么在爸爸妈妈眼中却是宝贝。对了,这尊木雕与葛老师的这尊木雕相比,哪一个体积更大一些?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出一些依据来?”
同学们看得非常仔细,有人举手了,说,“还是葛老师的这尊木雕大一些。”
“你怎么看出来的?”
“课文里用了两处动词,一个是“拿”,一个是“递”,看来没有什么重量。如果像老师的这尊一样,我想该用“捧”与“放”较为合适。
“就是这样一尊木雕,为什么在她妈妈爸爸眼里却是名贵的,贵重的呢?我们看一看围绕着这个故事,妈妈、爸爸和奶奶等人是怎样表现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找关键性词语。)
妈妈:突然——突如其来,一瞬间想到的,可见妈妈的心中一直记着这尊木雕。
目光——紧紧,盯——看出事情的严重性,也写出了妈妈细细的观察我的神情,有没有说谎。
严厉——“卖”了的时候,表现出严厉,平时家教之严格。
搭——一个搭字,写出了母亲平时和我关系的亲密。当她知道我送人时,态度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坚定——可见木雕在妈妈眼里的重要。
舍不得,贵重——都写出了这尊木雕的意义不一般。
用糖果换木雕——一盒糖果的价格远远超出木雕的价格,你说这个妈妈是重财轻义的吗?
爸爸:静静的,点一支烟,慢慢的——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知道爸爸的内心也是受着煎熬。陷入了沉思,陷入了回忆,还是陷入了怎样处理好这样一件尴尬的事情。
奶奶:想说,没有说——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但是,她心中孙女的感受更深一些,这也是隔代人特别亲的原因。
万芳——形影不离,合二为一。仗义,好朋友。
我——最伤心的人,反悔了,对朋友。
接着,我又问:同学们,你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能怪爸爸妈妈吗?能怪我吗?如果你是她的爸爸妈妈,你会怎样做?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因为有我的木雕的铺垫,有非洲的这段故事的背景,学生们都认为,作为爸爸妈妈,应该让女儿知道这尊木雕究竟贵重在什么地方的理由,作为儿女,也一定要尊重父母亲,理解父母亲,多与父母亲交流,因为世界上最无价的就是亲情。
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里,我是这样说的:是啊,就像我的木雕,可以随便送人吗?不可以。在我的眼里,它是至高无上的珍宝,因为浓缩了一段师生之情。而这尊木雕,也许是浓缩了父亲在非洲的日日夜夜对女儿的思念。如果,当时父亲把木雕送给女儿的时候,就把这些故事讲给女儿听,女儿会不会置父女情意不顾,随便送人呢?不会了。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题是亲情无价,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注意理解沟通。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样也就不会造成中间的那一点点误解了。作为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这样为我们付出,我们的一切也就是他们的一切,我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来报答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是他们给了我们以生命,是他们,培养我们成才成人。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付出大,河深海深不如父母的恩情深。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意犹未尽。这堂课也收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我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理解尊重自己的父母,更让他们知道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是亲情。
葛明霞,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责任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