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43045

[ 汪丽蕾 文选 ]   

诗词鉴赏考点的外围突破与本体突破

◇ 汪丽蕾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诗词鉴赏都是考生失分严重的一类题型。笔者研究考生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情况、分析失分原因后发现,除去考生表述能力和文化积淀的差异,有些问题是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训练纠正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无法正确解读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二.答题步骤不够规范、要点不够齐全。
   答题过程中,若能正确地解读诗歌主旨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解题就不会出现偏差;答题步骤规范了,要点都具备了,答题就不会失去一些不该失去的分数。于此,笔者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解决方法,权作抛砖引玉。
   在解读诗歌主旨时,可采用“外围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
   “外围突破法”强调“四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目。
   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时候,标题能为我们理解诗词打开一扇窗口。看李端的《闺情》,我们明白,作者是在抒发闺中思妇之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我们能知晓,作者是在借赋未开海棠来劝勉儿辈。
   看作者。审读诗歌作者,是中国诗歌鉴赏中一种传统的方法。如果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经历遭遇,就可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如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们的诗大都表达一种寄寓山水的隐逸情怀。李煜、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的诗风也迥然相异。
   看注释。不是每一首诗歌都有注释,一旦给了注释,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命题者决不会轻意地提供无效信息。提供的注释要么是简要介绍作者,要么对创作背景作说明,要么对某些词语作解释,包括一些典故。认真分析、研究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对我们解读诗词主旨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对诗歌注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看题目。也就是看问题设置。一般一道诗词鉴赏题下设两问,这两问的设置,有时会给理解诗歌提供一个契机。如一道南宋陈与义《春寒》的试题,其中一问: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的设置使我们在未正式解读诗歌本身之前,就能心中有数:这首《春寒》是托物言志,借描绘海棠,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趣。又如晚唐诗人雍陶的《天津桥春望》鉴赏题所设的一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蘊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样的问题设置对于我们如何分析景物,如何看待情与景的关系倒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以上这“四看”,说起来繁复,做起来其实简单。它要求于拿到鉴赏题之时、正式解读诗歌之前,花几分钟左右时间对一些外围信息做一次提炼、筛选、整合,即能对诗歌的主旨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而对于诗歌本身,也可采取审关键词句、析典型意象的“本体突破法”。
   审关键词句。即对诗句本身进行筛选、分析、体味。一首诗歌,不管作者表情达意多么曲折、隐晦,他的情感还是会在不经意间,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么,对于诗歌里面的关键字眼、语句,我们要细心分析与体味。如南宋刘过的词《唐多令》,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句流露了作者情感:“满”、“寒”、“又中秋”、“故人今在否”、“浑是新愁”。据此我们得知,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交游零落等悲慨感伤之情。
   析典型意象。诗歌当中,常有一些典型的意象,表达了特殊的内涵。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柳”(送别)、“竹”(节气)、“菊”(隐逸)、“采薇”(隐居)、“折桂”(科举及第)等。
   对一些常见意象特殊内涵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诗歌。如祖咏的《苏氏别业》,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形象。在解答此题时,可通过分析典型意象“南山”“竹”,从而得出答案:刻画了一个性情高雅、追求闲适幽静生活的诗人形象。
   面对诗词鉴赏这一难点,若能综合运用“外围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就能读懂诗歌主旨、领会诗人情感。但这只是攻破诗词鉴赏考点的第一步,具体到答题过程中,又有一个答题规范和要点齐全的问题。关于这个方面,鉴于篇幅的考虑,于此也就不作赘述。
  
   汪丽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责任编校:左晓光

诗词鉴赏考点的外围突破与本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