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43022

[ 张玲 文选 ]   

例谈语文课的节点预设

◇ 张玲

   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的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入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的数字信号的再生点。课堂教学也好比通信网络,有教学板块的连接点,师生情感的交汇点,重难点破解的切入点,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达成点等。
   这几处重要“节点”往往是构成一堂课的要素,它们不在一个层面上,而是随着教学程序的展开推进的。随着节点的推进,课堂教学环节得到有机的衔接,从学生的阅读初始状态出发,经过超越,最终达成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教学目标。下面以我三次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一点“节点”预设的尝试与体会。
   一.检查后巧妙切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你们认真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感受他缤纷的童年世界和丰富的读书人生。首先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
   生1:百草园生活是有趣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三味书屋生活是枯燥的,孩子们只能死读书。
   生2:在百草园里,可以欣赏到春夏秋的美景,可以雪地捕鸟,可以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传说。
   生3:在三味书屋里,只能读书、习字,只能听寿老先生枯燥的诵读。
   生4:我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乐趣,孩子们可以寻蝉蜕、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能扣住文本谈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本节课我们重点欣赏百草园的景色……
   剖析:这是我第一次上课时开头的一个教学片段。从以上片段中可看出四位同学的阅读感受:认同百草园的趣味生活,而对三味书屋的生活理解有分歧和偏差。可惜的是,我忽略了这一点,仍按照课前预设来进行。接下来的课虽上得顺利,但我总感觉缺少了一种活力……
   如何让课堂灵动起来呢?反思之余,我读到了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老师曾列举过的一个调查结果。调查问题:如果教师不讲,你自己能懂多少?通过对10万人的调查发现,理化可以懂36﹪,数学是82﹪,而语文是95﹪。假如事实真的如此,教师“精讲点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己弄不明白的另外5﹪才对。
   从这个角度讲,预习检查后就面临着课堂教学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教学内容的选择。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学科内涵丰富,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围绕重点学有所获,切入点的选择就需要我们反复推敲。
   明乎此,我用心研读文本和《朝花夕拾·小引》等相关文章,结合学生阅读的初始状态,在“节点”处慎重考虑,精选切入口。针对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理解状态,我是这样预设切入的:“百草园生活是有趣的,全班同学已达成共识。那三味书屋的生活究竟是枯燥的还是有趣的呢?请认真阅读8—24段,要求充分挖掘、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然后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如此精心设计的主问题在第二次上课时的这个节点上起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课堂上,学生思维被激发而变得活跃起来,从不同角度对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品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二.点评中适时追问
   生1:我认为三味书屋生活是枯燥的。从提问“怪哉”一事可以看出,老师不允许学生问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只能上午读书,下午习字。
   师:是啊,你们现在每周有体育、美术、音乐、微机等课程,比起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有趣多了。
   生2:三味书屋生活也是有趣的,从第17段可以看出,学生们可以到后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师:正如你们下课急着去操场玩一样,好玩、会玩是孩子的天性。
   生3: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的,从第21段可以看出,学生对读书的内容不感兴趣,根本不懂所读的内容,只是瞎读……
   生4:三味书屋中的寿老先生过于严厉、呆板,直管自己读书,管不住学生。“亲其师,乐其道”,一个不能让人亲近你的老师,读书生活怎能不枯燥?
   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们现在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有趣的,你们的老师是和蔼可亲的,你们多幸运呀!
   生5: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学生偷偷做戏、画画,越加反衬出读书生活的枯燥。
   生6:我不赞同他的观点,偷偷做小动作恰恰可以看出读书生活是有趣的,和老师玩捉迷藏的快感是无以言表的。
   师:两位同学的观点针锋相对,都做到了言之成理。还有哪位同学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剖析:这是我第二次上课中间的一个教学片段。学生被我预设的主问题激发,感受到了“后园寻乐”、“偷做小动作”的乐趣,但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感悟仍停留在浅层。一番深刻的反思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只局限于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上,缺少激发学生深层次感悟的有效追问……
   记得钱梦龙曾说过,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首席”,既要营造对话氛围,组织对话过程,还要调控对话方向,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如果说预习检查后巧妙切入是一堂课的第一个重要“节点”——确定起点,那么围绕主问题有效追问就是课堂教学的第二大“节点”——击破重难点。以上片断中,生1、生3、生4、生6的回答其实就隐藏着可供挖掘的三个小节点,老师若巧妙地加以追问,即可引导学生往纵深思考。
   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层次挖掘,预设了三次启发式追问:(1)“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初读此句,感觉鲁迅在三味书屋生活的确枯燥,然而再细读“先生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段文字,由“好”、“终于”两个词,你又会有什么新的感悟?(2)晦涩难懂的读书内容,的确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位评论家认为:没有了“拗过去,拗过去”的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就真的索然无味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找出并品味文中对寿老先生的几处精彩描写。(3)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偷偷画画有趣在哪里?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蕴含着鲁迅怎样的情感?
   有了如此精心预设的追问题,我自信地踏上了第三次执教的课堂。在学生愤悱之际,我适时进行追问,引导学生的阅读由肤浅逐渐走向了深刻。倾听着学生精彩独特的发言,看着学生如有所悟的神态,我由衷地笑了。
   三.总结时有效扩展
   师:的确,三味书屋生活虽然枯燥了些,但也有诸多乐趣。请你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的句式来概括三味书屋的乐趣。
   生1:不必说去后花园寻蝉蜕,也不必说去折腊梅花,单是捉苍蝇喂蚂蚁就有无限趣味。
   生2:不必说在课堂上偷偷做游戏,也不必说去后花园寻乐,单是欣赏寿老先生的读书就有无限趣味。
   师:那三味书屋的乐趣和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不同呢?
   生1:百草园的乐趣是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偷偷摸摸的。
   生2:百草园是玩耍的乐趣,三味书屋是读书的乐趣。
   师:两者乐趣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鲁迅儿童时期的美好回忆。其实,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儿时鲁迅的乐园!
   剖析:这是我第二次上课时课堂结尾的一个片段。学生虽能概括出三味书屋的诸多乐趣,但未能透过乐趣品出理趣。究其原因,是我课前未能有意识地去寻找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有效载体。
   “编筐编篓,功在结口”,好的课堂总结,既要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又要适当增加阅读背景知识和延展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所以说,结尾总结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大“节点”——达成价值观。
   该如何把握住本文结尾这个节点呢?我再次研读文本和相关鉴赏类文章,并对初一学生进行“你觉得每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我对结尾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在学生概括完三味书屋乐趣后,先出示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鲁迅写《朝花夕拾》这组文章的目的,然后出示钱理群的一段评说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文章的内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鲁迅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齐读第9节,引导学生感悟从玩耍到读书是成长的必然。最后,我以一段精心设计的结语深化文章的主旨: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人们也正因为有了童年那诸多的趣事,才能够直面人生历程中诸多的坎坷和失意!老师衷心地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紧张而略显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乐趣,收藏属于自己的乐趣,尽可能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如此精心设计的结尾,在第三次执教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课文主题的教育价值得以凸显,我也获得了真真切切的教学启迪。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回想上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深切感受到了“节点”预设的重要性。在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节点”进行教学,教学板块简洁明了,教学过程有机推进,实现了“导而弗牵”的教学思想。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有了“节点”意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流程便如小溪流水,灵动而美丽。
  
   张玲,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高述新

例谈语文课的节点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