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43033

[ 云肖 文选 ]   

抒情型作品与写实型作品的不同教法

◇ 云肖

   文学的本质是决定文学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文学创作和产生的最根本的动因,是文学解读和鉴赏的最基本和最首要的任务。顾祖钊先生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一个由初级、中级和高级本质构成的多层次系统。初级本质分为言史、言情和言理(志)三种;中级本质呈现为审美反映的历史哲学;高级本质则是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他从文学本质和典型、意境、意象为中心的三种艺术至境形态出发,把文学的基本类型归纳为三种:写实型、抒情型和象征型。
   下面我们不妨以此为依据,来探讨抒情型与写实型文学文学作品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抒情型文学作品与情境教学法
   抒情型文学是指以抒发或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文学。由于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类的情感总是与一定的欲望、心愿和理想相联系,抒情型文学往往又具有表达理想的特征,因此,我们把那些表达理想境界的作品,也划归抒情型文学的一类。依据抒情的方式,抒情型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客观抒情型,一般通过景物的逼真描写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第二种是主观抒情型,它们有的在对生活具象描写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用理想化的方式处理情节、人物,以及景物。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乡思乡愁和一系列人生的感悟,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和抽取种种雨的意象,并从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去体味其美妙的神韵,且又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汤显祖的《牡丹亭》,先是让人物在现实世界中活动,后来为了理想可以表达,情感可以抒发,便使他的人物为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出许多亦真亦幻的情节来。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等也皆属于此类;有的干脆丢开生活具象形态,而采用魔幻形态,以求理想可以驰骋,心愿可以表达,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
   既然抒情型文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抒发或者表达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带领学生迅速而高效地把这种情感给体验或者揭示出来呢?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早已为我们创造出了情境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之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是解读和鉴赏最为有效的过程。因为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因素,包括各类情绪、情感、感觉、知觉、想象、联想、判断、推理等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交融过程即是情感体验过程。情感的发生和领悟属于人内心的主观产物,正与人的成长环境、生存需要、知识水平、思想发展等等状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或者类似于身临其境,同时又具备了上述诸因素,情感体验过程才有可能发生。
   情境教学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一)课前带入情境:即通过音乐、绘画、诗歌朗诵等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二)课中凭借情境:即通过语言描述、表演体会、实物演示,或者继续通过图画再现(包括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音乐渲染(包括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朗读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三)课后拓宽情境:即通过旅游观光,或者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等方式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把作品中的情境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加深和巩固对作品的理解。
   二.写实型文学作品与问题教学法
   所谓写实型文学,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以描写和表现人的现实生活为己任的文学类型。这种文学类型能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满足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在西方,它主要包括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描写主义等文艺思潮和流派。它有三大特征:第一,注意细节描写的逼真性,即要按照生活中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生活。这是写实型文学的前提性条件。第二,现象的真实还必须与生活的逻辑相统一。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事理”。有的作品虽然所描写的细节很真实,但由于细节之间推导不合生活的逻辑,也不能算是写实性作品。比如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由公园里一对男女的偶然对话,一直在真实的细节里推导,最后推出“夫妻对面不相识”的悖谬,违背了生活中的事理与逻辑。因此它自然就不属于写实型的作品。类似的还有卡夫卡的《城堡》《审判》以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等。第三,写实型文学对生活的表现追求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作家在进行艺术描写时,要以忠实于生活的态度,让艺术形象本身去打动读者。既不编造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也不表露自己的倾向,而要用作品中的场面和情节本身去打动读者。
   对于写实型文学,我们究竟该解读什么呢?既然它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描写和表现人的现实生活,按照上述顾先生对于文学本质和功能的分类,它应该属于表述历史的范畴。文学作品显示历史本质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直接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文学史上出现的历史小说、历史剧、报告文学、纪实小说等等;其二是以虚构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历史真实,比如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为了写出法国的“风俗史”,他“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等等。因此,这类作品解读的首要任务便是理清事件的要素;分析人物性格,理解社会生活。前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影响,后者包括性格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所显示的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对于上述内容怎样才能进行高效的解读呢?我们知道,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语文能力的心理结构是一种无先无后、无主无次的心理图式,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最后构成一个整体,它与客观对象存在对应关系”。从语文课程的这种特点及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通过语言学习”,语文教学都应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讨论法和发现法是与这种理论相适应的两种基本方法,而这两种方法的关键又在于设置一些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主问题,为此有人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尤其是新兴的“问题教学法”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然,问题教学法对于任何类型的作品都能适应,但对于写实型文学作品来说,由于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性格等要素的构建,学生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无须再到别的资料库中去索取,省时,又省力,因而效率应是最高的。
   问题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是:
   (一)问题生成: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给问题定向。
   首先,教师要创设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克服胆怯和从众等表现。其次,要教会学生遵循思维规律,采用搭桥式、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转换式、逆向式等方式来提问和质疑。再次,在“问题意识”培养中,对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识的积累、心智技术发展、动机与情绪状态和个性思维习惯等。第四,要教会学生选好思考点,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确定不同的设疑出发点:如对小说要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主题等,不要抠字眼、钻牛角尖,纠缠文章的细枝末节等。
   (二)问题探索:对生成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让学生尝试解答,凡学生能解答的教师不答。教师的点拨要精要,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学生的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标准答案。
   (三)问题发展: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思路,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同时,顺藤摸瓜,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从而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云肖,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睢宁。责任编校:黄碧斋

抒情型作品与写实型作品的不同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