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以其通脱晓畅的叙事手法和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比较真实地再现了问鼎天下之前项刘双方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阅读这样一篇史传经典,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在背景、身份还是政治倾向上都相互对称、彼此呼应的特点,是我们把握文章脉络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实,在胜败不可预知的转折关头,双方力量的对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到底是什么打破了这看似势均力敌的平衡,最终导致出人意表的结局?成功与失败的归因究竟何在?解读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对称手法,诸多问题的答案就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一.智愚分明的主子
旷日持久的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自然是群雄逐鹿的主角,可鹿死谁手却取决于这个阵营的统帅兼容天下的胸怀和果敢的英明决策。刘邦年少时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太喜欢劳动,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一个下三滥的角色在社会上的口碑并不见好,但他性格豪爽,待人宽厚。这样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的人物,能够打着“赤帝”的旗号从风起云涌的各路反秦义军中脱颖而出,并走向最后胜利,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当时刘邦兵不如人,将不如人,力不如人,与项羽比起来自然少了一种勇武之气,更不用说征战沙场的骄人战绩。但是,当面临大事不能决断的时候,他没有项羽那样的贵族气,而是主动放下架子向自己的属下征求意见,然后做出合乎情理的决断。这方面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那“为之奈何”的口头禅:当张良告诉刘邦,范增已提醒项羽趁机对他下手时,他惊问“为之奈何”;张良分析项刘双方实力悬殊,且自知不能与之匹敌时,他当即讨教“为之奈何”;他好不容易找个借口从宴会上脱身,仓促之间又得知项羽急召自己回营帐时,不得已抛出“为之奈何”,向身边的随从商讨金蝉脱壳之计。粗略看来不值一提,其实这一极富个性色彩的细节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有疑必问的平和之气,既尊重了对方,体现自己“虚心以纳下”的胸怀,同时也避免了寡谋独断的弊害。此前,他那句“天下苦秦久矣”,就给所有的追随者一个暗示:他是在为天下人谋幸福,这替天行道的正义之举,为日后开展重大的政治活动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为完成了由布衣到天子的角色转变创造了绝好的良机。可是,习惯了邈视天下的项羽就不一样了。虽然“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是他在鸿门宴上忽略了一个严酷的现实,这里虽然看不见刀光剑影,其实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隐形战场。他妄自尊大,麻痹大意,根本不把宴会前与范增心知肚明的合谋放在心上,对范增多次手举“玉玦”的细节视而不见,对安排项庄舞剑的用意也丝毫不加领会,这不仅为刘邦的逃脱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君臣之间原本就已经脆弱的默契,致使猜忌的裂痕越来越大,在谋略上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后来兵败垓下,只得愤然长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现在看来,司马迁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他致死也未能明白自身的弱点。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当沉重的史册被岁月的季风一页页翻动时,我们不禁在幽怨的文字间怅惘低徊,诉说着“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千古神话。可是历史终归不会重来,是欣慰,还是遗憾?
二.各为其主的谋臣
作为一代谋士,张良和范增都堪称不可多得的经世之才。他们自幼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在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能够揣摩一个人微妙而又善变的心理,通晓复杂的人情世故,内外应对,左右周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子成就大事扫清一切障碍,既是神圣使命,也是他们非同寻常的地方。在司马迁的眼里,张良虽然“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可是这与堂堂须眉极不相称的外在形象,恰好是古今成大事的豪杰之士的过人之处。文弱的外表下有“大勇者”之气,他“忍小忿而就大谋”,这就是貌不惊人的张子房在历史里的鲜活之处。此前,张良以《太公兵法》教导刘邦,刘邦非常高兴,经常言听计从。张良认为刘邦是难得的帅才,是能成其大事的英明之主,自己愿意一生追随,以死效忠。当得知项羽要设法算计刘邦时,张良及时密报,并不惜动用多年不为人知的“与项伯有旧”的私人关系,帮刘邦解围;当刘邦处境危险时,他随时不离左右;宴会上考虑到敌强我弱的现实,与项王多方周旋,直至刘邦虎口逃生,一片苦心与赤诚苍天可鉴!
应该说,项羽也是幸运的,上天给了他一个范增。范增,“高帝之所畏也”。他料事如神,每临大事必善断。诸如“此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眉宇间的吐纳之词见证着一位优秀的军师最可贵的品质。范增非常清醒地看到,当时两军对垒,一个霸上,一个新丰,楚军在军事实力上占据绝好优势,贻误战机无异于自毁长城,因此得知刘邦为了自己的野心蠢蠢欲动时,当即苦苦劝谏项王趁早对刘邦采取行动,以免夜长梦多,后患无穷。
“鸿门宴”这出好戏前前后后的苦心经营,我们可以看到范增安排的周密,运思的良苦,哪怕对项王在宴会上不能明察秋毫以致一次次错失良机所表现出的愤激之态,都可以看出他对项王的耿耿忠心。只可惜,项羽没有爱才惜才之心,范增之计终未为其所用。范增明白刘邦此次脱身无异于纵虎归山,眼看项羽大势将去,他狠狠地抛下一句“竖子不足与谋”愤然离去,从此消失在历史烟云里的身影再也不见回归。
三.勇武可嘉的卫士
作为一位军事领袖,拥有能征善战的武士是赢得天下的有力保障。樊哙出身寒微,与刘邦交往甚密,待刘邦做了沛公,便做了他的随从副官。此后常年随刘邦征战四方,屡立奇功。他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智慧较量中,首先要在气势上占据上风,只有这样才有胜算的把握。在自己的主子面临险境的危急关头,他当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拿出赤膊上阵的勇气,与项羽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他“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首先在神貌上给项羽一个下马威,叫当时在场的所有卫士畏而远之。接下来他临威不乱,有来必应,他豪气能饮,生吃猪腿,凭着自己身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野性”,轻松地经受住了项王的刁难和考验。除此之外,他身上还有粗中有细的一面。早在刘邦进入咸阳后,樊哙就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今西安东南),勿贪图秦宫奢华,加强作为君王的操守,表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卓识。樊哙也很清楚,要让项王这样的盖世英雄就范,仅凭自己的匹夫之勇是根本不能奏效的。他游刃有余,侃侃而谈,从出现当前事态的因由到刘邦所默默承受的委屈,从做人的基本原则到当下化解危机的明智抉择,有礼有节,大胆陈词,对项王进行了一番痛快淋漓的数落,在仓促之间竟然让项王理屈词穷,找不到对刘邦下手的口实,这一大放异彩的片段,也为我国古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光辉形象。
与此对应的项庄,除了在逝去的历史烟云里为我们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记忆碎片外,没有太多值得我们回味的细节。他对项王的忠诚,和敢于以死相拼的胆气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在范增的指令下被动接受行刺刘邦这个特殊使命的,不能根据当时宴会上瞬息万变的情况见机行事,以致项王苦心盘算的美事,让自己身边最危险的敌人搅了局,项王最终落得痛失天下的千古遗憾。
四.命运迥异的内奸
俗话说,堡垒常常从内部攻破。刘邦遭遇鸿门宴,差点命丧黄泉,只因自己的属下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引发了不得不面对的危机。项羽苦心经营的鸿门宴最终失算,只怪自己最敬重的“亚父”——项伯暗中充当了刘邦的走卒,而让整个局势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刘邦卧薪尝胆,觊觎天下,项羽一得知刘邦图谋不轨的消息就按捺不住,竟然当着群臣的面扬言要对刘邦下手,于是军中没有了机密可言。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项羽在宴会上听了刘邦的一番诡辩之后,竟然毫无心计,向自己的对手把本不该泄露的秘密和盘托出,以致自己本该重谢、本该保护的曹无伤,无形之中冤死在自己的软刀子之下。因为政治上的幼稚,曹无伤的死,项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曹无伤死不瞑目。
项伯,项羽的同姓宗亲,鸿门宴上同项羽“东向”比肩并坐,如此一位受项羽敬重有加的长者,却处处充当着卖主求荣的奸贼角色。为了让刘邦摆脱险境,项伯使出浑身招数,无所不用其极:他里应外合,千方百计向敌方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他凭“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样颠倒是非的言辞,有意错乱项王的视听;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项庄舞剑趁势蹚了这趟浑水,暗中为沛公提供保护。可是,项王对暗藏在自己身边的这样一个危险人物竟然毫无觉察,反而对他倚重不减,足可以见得项王致命的用人之道。他愚不可及,执迷不悟,不可避免地成为后人的中伤。智益智,愚益愚,就这样,在几方复杂的矛盾纠葛中,项伯得以侥幸地保全了下来。但是他如此卑劣的所作所为,他那副出卖主人的走狗嘴脸,也成为后世读者心灵之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暗影。
苟大权,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四川郫县。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