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43082

[ 葛明霞 文选 ]   

《春酒》教学思路

◇ 葛明霞

  
  [教材分析]
  
  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被乡愁所紧紧缠绕。琦君作为一名台湾作家,故土难离而离了又难以再回的愁绪深深困扰着她。这杯荡漾着浓浓家乡味的《春酒》,是琦君写作的一篇诗化的散文,本文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文章的特色就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乡情和风俗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由此确定教学立意: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应在课堂上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教学目标]
  
  1.以家乡味作为导人点,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童趣之美,亲情之美,乡情之美,风俗之美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故乡情结。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体会琦君散文写人传神,语言上语语动人、字字珠玑的特点。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 qi)门槛(kan)过瘾(yin)凑(cou)齐
  酬(chou)谢煨炖(wei dun)两颊(jia)家醅(pei)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有人说,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几年前看过的那个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故事的主角是被称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先生,他是我们宁波人。据说,包玉刚先生在晚年时,他最牵挂,最思念的东西,竟然是家乡的臭冬瓜。大家想,包先生他要的仅仅是臭冬瓜的那股味道吗? (明确:家乡味)被誉为台湾文坛上一颗闪亮的恒星的女作家琦君,她也是这样。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她就会情不止禁的想起家乡的春酒。远在异国他乡,她也只能是手捧春酒话往事,遥寄一段思乡情。
  
  2.作者: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永嘉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今天,我们走进琦君的散文,和她一起来品尝家乡的这杯春酒。
  
  (二)整体感知
  
  1.文中哪一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略)。
  
  2.家乡味是什么味?为什么多年后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却复制不出当年春酒的味道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家乡味。
  
  3当你读完课文后,寻找出这杯酒里的家乡味了吗?
  ——要点:童年味,亲情味,乡情味。风俗味
  小结:在故乡的这杯八宝酒中,又加上了童年,亲情,乡情,风俗这四珍,让它的酒气更绵长,酒味更幽香。
  
  (三)重点研读
  
  1.一品酒中的童年味
  请同学们用浏览法从课文中找出富有情趣的童年味。
  ——回答,朗读,品析
  (体会琦君文章的风格:语语动人,字字珠玑)
  作者为我们勾画了怎样的一个小女孩?
  ——活泼,天真,可爱
  小结:而现在,少小离家家难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幸福快乐的童年,只能如春酒中的酒味,在记忆的长河里散发着缕缕的芬芳。
  
  2.二品酒中的亲情味
  琦君在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请大家用跳读法,划出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
  课文哪句话表现了母亲做人的原则?用母亲自己的话来说。
  ——(学生读)注意关键字:分寸
  “分寸”这个词在母亲身上是怎样得到体现的?
  ——答(略)
  要点:只倒一点点与每人斟一杯八宝酒——关爱与大方
  不上会与很乐意借花厅
  笑眯眯,大约摸与仔细,一样一样
  自己很少吃与总是分给大家吃等——克己与客气
  理解两个“得意”的意思。(淳朴的乡村妇女)
  理解课文中描写母亲时所用的四个“总是”
  (1)总是:写出母亲的得意的神态,对自己作品的满意。
  (2)总是:写出了母亲的热情大方。
  (3)总是:写出了母亲的热情大方。
  (4)写出了母亲态度的和蔼可亲,也写出的母亲的淳朴。
  母亲形象概括。(必要时可穿插母亲的一些故事。
  投影中增加琦君对母亲怀念的片段。)
  小结:有人这样说过,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写一个人,她是一篇文章一个重点,通过许多篇章,集中许多重点,写活一个真人。这种效果,表现在写母亲时最为成功。这一点在课文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就是这样一位贤惠大度、聪明能干的好母亲,让琦君少年幸福享不了。
  
  3.三品乡情风俗味。
  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淳朴的乡情也是琦君一辈子的牵挂。
  “我”忘不了——我读出了——
  (教师举例:“我”忘不了:乡下人的口头话,我请你吃十二碟。我品出了相邻的淳朴热情。) (让学生用填空形式来说)
  我们来听一听琦君的心里话: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他乡虽好总面愁。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再尝呢?
  让我们带着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忧伤,再次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课堂小结   
  这杯春酒中的家乡味,荡漾着童年的甜蜜,荡漾着母爱的醇香,荡漾着乡情的淳朴,荡漾着年俗的热闹。琦君,就是用春酒这条红线,串起了这一切。正如她自己所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同学们,这杯春酒,飘溢着的是琦君那浓浓的思乡情。
  
  五.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带着《春酒》的余香,把这杯春酒,用《忆江南》的形式,浓缩成一首小诗来抚慰琦君那颗思乡的心。
  
  [板书设计]
  
  春酒——思乡情
  家乡味:童年亲情乡情风俗
  
  [教后小记](1)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导语部分穿插了包玉刚的故事,为学生深度阅读埋下伏笔,介绍琦君的一段资料,营造起良好的情感氛围。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课文的内容浅显明白,但是课文中蕴含的那一种感情是我们学生不能体会到的,介绍琦君的这一段尤显必要。在引包玉刚先生的故事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家乡昧,所以在设计第一个问题时,就从最后一段人手,引出这堂课所要品析的重点——家乡味。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故乡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眼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2)重点研读部分,我就以“家乡味”为点,从童年味,亲情味,乡情味,风俗味四方面分点品析。其中又以童年味和亲情味作为重点。这篇文章亮点太多,怎样在一堂课里浓缩课文的精华,还要能够学会取舍。我紧扣重点,进行备课。童年味,采用浏览法,词语品析法,体会童年的童真童趣;亲情味,采用跳读法,抓住“分寸”两个字做文章,串起母亲的所有事。琦君的文章语言特点,可以用她自己所说的八个字: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品析亲情味时,还可以抓住两个“得意”与四个“总是”做文章,进一步清晰母亲的形象特点。由于问题设计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课堂效果比较好。最后两味可以合并,用简单的口头表述法,归纳法串讲这些内容。
  (3)本文的主题,我定为“思乡情”。我以为这种情感基调对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体悟那份故乡情结是蕴涵在春酒中的几种滋味,它让春酒的味道变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
  (4)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的设计是用《忆江南》的形式,把春酒浓缩成一首小诗。这也是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的一种理解,也是让学生把作者的“思乡情结”升华到文化和精神层面。原来设计时,觉得这是一个难点,想不到,竟成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在课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写三段,写两段的学生大有人在。经过筛选,也不乏一些精品。但是大多数学生还不能驾驭词的一些写法,仅从押韵人手,写得比较幼稚,但从学生理解课文这个角度,做得还是比较好的。这件事也给我一个启示,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5)语文的教学,目前是最难的东西,至今也没有人说自己的课堂是精品课堂。上完课后,总会留下许多的遗憾。预设与生成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我的这堂课也是这样,时间的仓促,有些地方就有匆匆走过场之嫌。我今天与袁聪莲老师探讨,讲起一些名家的课堂。老一辈名家里,我最佩服的就是钱梦龙与于漪两位老师。现在有一位叫张圄生的老师,这位老师的课备得是非常全面。课堂的设计诙谐轻松,特别是课件的设计,有独到之处。我们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总之,我们在学这些名家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关注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堂。

《春酒》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