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8期 ID: 139224

[ 张玲 文选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张玲

  徐志摩是中国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再别康桥》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作为经典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在诵读这首诗时,有人认为它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赞美,因此用明亮的声音色彩、欢快高扬的语调、稍快的中速进行表达。我们认为这没能正确理解和表达诗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再别康桥》虽然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赞美,但更有诗人因现实生活的无奈而蒙上的一层淡淡哀愁和惆怅。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应了解诗人特有的“康桥情结”以及诗歌意象的特点。
  
  一、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是徐志摩年仅36岁生命中的一个亮点,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他特有的“康桥情结”。这浓郁的“康桥情结”中有他在康桥形成的政治理想,有在此养成的文艺情趣,有爱情观的巨大改变,也有对大自然的炽烈热爱。
  他受罗素的影响而热烈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把康桥当做追寻政治理想的“精神依恋之乡”。
  在文学方面,徐志摩受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熏陶,对雪莱的诗情有独钟。康桥激起了诗人的诗情,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但回国后诗人积极投身的几次文学活动,却遭受了挫折。
  爱情方面,在康桥诗人遇到了林徽因并热烈地爱上了她。但这朵爱情之花的凋落,也使得诗人的“康桥情结”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康桥的自然风光也陶冶着诗人的身心,让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同诗人的自然天性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这在《再别康桥》中完美地表现出来。
  1928年7月,徐志摩重游康桥。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物是人非,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归国途中,挥笔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
  
  二、平静中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个多情的诗人,再次离别魂牵梦绕的康桥,该是怎样一种伤感呢?但那是诗人深爱着的美丽宁静的康桥,所以注定这伤感在经历了内心的波澜之后,以一种最优美、最平静的方式流泻而出,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而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的这一感情基调通过柔美含蓄的意象得以表达。“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新娘”,开篇就把全诗笼罩在虽灿烂却不耀眼,虽明亮却几近黄昏的内敛含蓄的意境中。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做“夕阳中的新娘”,这一比喻极富诗意。第三节中诗人抒写了康河水底的“青荇”,以拟人手法写出青荇自由招摇的情态,此意象不仅写出诗人对康河一草一木的喜爱,更折射出诗人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当再次来到曾赋予他自由的康桥,面对水底依然自由摇动的青荇时,诗人潜意识中渴望摆脱尘世羁绊的强烈愿望化做了对水草的羡慕与赞美:“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此刻,诗人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第四节中把一潭“清泉”比做“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也是别有深意的。这里的“梦”应当是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但多年之后,诗人的梦想都如“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一样,早已沉淀在了深深的潭底。所以,诗人在此抒发的远不止是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在现实中的无奈与失落。第五节紧承上节,抛开现实,诗人做一次短暂的“寻梦”之旅,在又一次自由自在的“撑篙”“漫溯”中,重温昔日康桥生活的悠闲自在。此刻,诗人心中激情洋溢,终于要进发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抒胸怀了。但是,这样难得的“放歌”终未成就,短暂的“寻梦”醒来,现实仍旧是“别离的笙箫”。诗人用悲剧色彩极浓的箫声渲染出离别的深沉与无奈,惆怅之情随箫声漫溢四方。诗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诗人与天上的云彩挥手作别,将深深的爱与眷恋埋藏在心底,把一片宁静留给美丽的康桥。
  
  三、独特的诵读技巧把握
  
  基于《再别康桥》的感情基调和意象特点,在诵读时除运用常规朗读技巧外,应着意做好气息控制和重音处理。
  气息是声音之源,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气息运用,因此诵读首先要控制气息,掌握好呼吸的技巧。
  呼吸方式中的胸腹联合呼吸法是对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的联合运用,它的吸气量大,呼吸稳健,底气充足,是诵读时理想的呼吸方法。在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时应注意,当胸腹的吸气容量达到七八,成满时,小腹应逐渐收缩,以有效控制住气流。而呼气则是运用气息发声的过程,应注意保持住吸气终止时托住气流的状态,小腹保持收缩,不至于使气流很快泄掉。在这一过程中,小腹逐渐放松,使气息犹如一条长线,在适当的控制中均匀、平稳地呼出。诵读《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时尤其要注意气息的运用。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诵读“轻轻的”和“悄悄的”时,气息应很充足,运用声乐中“以气托声”的技巧,提气,把声音放轻,以半气半声的效果读出,同时利用收腹拉住气流使之均匀送出,以表达诗歌极强的抒情性。
  与气息紧密相关的是重音。重音在诵读时有不同的变化形式。一种是着意加强音量,即重读;另一种是轻读,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使音量轻于一般程度,以此凸显语义。在《再别康桥》的诵读中,应较少使用重读。在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中,要特别使用轻读。这两节中的“轻轻的”和“悄悄的”都应处理成重音轻读,以表现诗人虽爱得浓烈却不愿打扰康桥的宁静,也从整体上传达诗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情基调。
  重音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拉长音节。例如在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和“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轻轻的”之后和“作别”之后,都应有一个稍长的拖音,将音节拉长,且气息不断,以表达诗人的缠绵与不舍。
  此外,在换气方面也要注意相应的技巧。换气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朗读允许有停顿的地方,从容地吸足一口气,为下面的表达准备充足的气息,这叫大口气;二是当一句较长的话还没有说完时感觉气息不足,但又没有足够的停顿可供换气,就需要不露痕迹地补一点气,这叫小口气,又叫偷气,难度较大,要领是动作要快,小腹一吸,两肋一张,口鼻吸气,迅速补足,同时还要做到自然轻松,字断气连,巧妙无痕。无论哪种换气方法,都要注意找准换气点,保持语意的完整和表达的顺畅。诵读《再别康桥》时,由于诗句较短,语速较慢,一般使用大口气即可,但要注意吸气时应平稳轻柔,不能因大口吸气影响了诗歌氛围的营造。只有在第四节读“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时,由于语义关系紧密,几句之间不应有较长的停顿,所以应使用偷气,做到顺畅无痕。
  在语速方面,《再别康桥》节奏舒缓,整体上宜用较慢的语速,且声音应柔美而深情。只有第五节要用稍快的中速诵读,声音色彩明丽,在音量上也应达到全诗的最高点,以表达诗人在“寻梦”时内心的欢畅。第五节与第六节,一个梦境一个现实,语速一节稍快一节较慢,声音色彩一亮一暗,应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徐志摩一生追求的“爱、自由、美”集中体现在这首《再别康桥》中,表现得真挚隽永,诵读时应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