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8期 ID: 355842

[ 苟大权 文选 ]   

项脊轩:古典居所的“现代”创意

◇ 苟大权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历来关注得较多的是真挚温馨的人情,却很少去从建筑美学的角度予以理性地观照。事实上,归有光不仅是出色的文章家,也是引领时尚生活的妙手。项脊轩无论是大方而不拘谨的构思,还是内敛而不张扬的内涵,都给我们别样的审美感受。
  我们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就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在众多生存需求上,起居环境往往最让我们动用心思。露宿荒野,生命曾经在天地间颤栗,记忆里只有残忍的碎片;空中楼阁,往往又太飘忽,一种临风欲仙的飘忽。在朴素的现实人和完美的理想者之间,归有光准确地找到了一个支点。他把对人情变故至真至纯的感悟,通过一幅立体的画面展示出来,定格在永恒的时空坐标上,让思念亮出浓妆淡抹的色彩,散发历久弥新的幽香。换一句话说,我们以别样的视角亲近项脊轩,就在于它不仅为作者自己建造了一处怀旧思亲的心灵故园,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驻足小憩的风雨驿站。
  古语说,轩是有窗的小屋。项脊轩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在空间搭配和布局构思上都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轮廓:庭院与栏杆映衬,窗户与内室互补。几番风雨,几经兴废,作为生命依托的项脊轩,归有光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心血。修葺南阁子,归有光首先依据实用的科学原理,为小屋解决了光线不足的问题。从前的项脊轩,不仅空间狭小,破旧潮湿,而且“日过年已昏”,十分阴沉昏暗。可自从归有光在庭院四周砌上短矮的墙垣,在向北的墙上开辟四扇窗子,一时间这座本不起眼的小屋,不仅在空间上有所拓展,而且日照充盈,光彩焕然,平添了许多情趣。良好的采光效果,是古往今来居家环境至上的选择。应该说,这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归有光赋予项脊轩最传神的点染。“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一得意之举,最终让整个项脊轩的面貌全然改观,境界全出,晦暗呆滞的“百年老屋”也因此有了灵动的生气。
  书籍是居室的名片。项脊轩,归有光用以涵养性情的书斋,装点上自然要有浓郁的书卷氛围和居室情调。一副诗词墨宝,一帧山水字画,未尝不能传达与主人身份尽相吻合的人文气息,寄寓常人不易明了的超世理想。与其说项脊轩是一处实用的居所,不如说它是没有围墙的精神憩园。“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书斋主人自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买书机会,但借书的情怀却为他催生了难得的诵读的快乐。生活中,我们未必是鸿儒,但谁又愿做目不识丁的粗人?“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归有光在精神与物质上失衡了,但他与书友的往来从未间歇,与诗书的情缘从未断绝。只他那读书的气度和热情,我们今天谁能企及?其中的妙趣又能有多少人理喻?这诗书与心灵的契合,凝神聆听,似不可琢磨,却又谙然于心。好一道自得其乐的文化景观!温馨的居室是身体的寓所,每当心灵饥渴时,也许书卷就是我们最好的餐饮啊。在世俗与清高之间,归有光为自己,同时也为后世读者打造了一块永不褪色的精神样板,它临风翩然,让自己诗意地栖居。
  在自然的怀抱里,归有光的项脊轩山水相拥,物我相依,它以天然为背景,与周围环境构成最和谐的搭配。这里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以及满含静气的花木,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到生命的律动和大地最透明的呼吸。庭院四周的各色花木,日暮晨昏给小屋主人最真的问候;一袭斑驳的月影,流淌着对亲人脉脉的思念。现代人是精明的,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向前寂寞地奔跑,一路上错失了许多美丽的风景,等到有一天,才发现自己迷失得太远。这时,朴拙的前人那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原生态生存方式,反过来又成了他们时尚生活的样本。归有光钟爱有加的小屋,就像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经过自己的精心修饰,毕竟不同凡响了。小鸟们成了主人的常客,频频造访他的小屋,在阶前啄食学步,在花叶间翩飞起舞,虽然不会读书识字,似也颇通人性,乖巧依人。在季节的光影里,项脊轩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它别具特色的田园风味,赋予了项脊轩不可言说的妙意。这样,在我们共同关注的人文视点上,项脊轩看来离我们那么遥远,却又那么迫近;它以极富智慧的创意,积淀丰富的内涵,厚重而又飘逸,古典而又现代,最终在我们灵魂深处凝固成一个永恒的雕塑。
  [作者通联:四川平昌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