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亚: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您认为国家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学习方式的问题呢?
王光龙:21世纪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是在世界课程改革大潮中进行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是有借鉴价值的。这次改革就是要改革课程的一些陈旧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有一个突破。学习方式的转变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魏本亚: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变革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现实意义。既然如此,国家为什么在课程标准里面使用的是“倡导”这个词,而不是使用“必须”这个词?
王光龙:“倡导”这个词,是提倡、引导的意思,如果“必须”实施、“必须”采取的话,那就是行政命令。我想用“倡导”是符合教育改革规律的,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采用“倡导”这个词,可能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容易形成一阵风、一边倒,这个局面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第二,学习方式是多样的。除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外还有其他学习方式,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必须”采取,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改革是不利的。第三,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实践价值。“接受式学习”也不是一无是处。学习方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学习方式比较合适。譬如,我们介绍一种知识,讲解一个新的东西,采用接受式学习又省时、又省力,效率还好,我们干吗要放弃呢?第四,转变学习方式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接受的过程,如果我们只强调“必须”采取,老师们是不好接受的。既然是“倡导”,就蕴涵着循序渐进,蕴涵着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魏本亚:对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表述,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的表述有所不同。您怎么看待这种不同?
王光龙: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课程标准对两个阶段的要求不同,譬如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要求,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能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到了高中阶段情况就发生变化了,高中除了要继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外,还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侧重点发生变化了,要求也当然要发生变化。虽然两个阶段都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要求的程度、高度不同。第二,两个阶段的学习主体不同,要求自然也应有所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到了高中阶段,就要求学生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个要求就提高了。高中阶段要创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老师主要在组织教学上、在提高学习质量上做出努力。
魏本亚:也就是说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王光龙:可以这样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起步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学习,这个时候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阶段,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自主的意识也会增强,这个时候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有价值的。
魏本亚:许多老师把学习方式当做学习方法,你觉得这种理解是否恰当?
王光龙: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这是两个层次的概念,方法是比较小的,方式是比较大的,方式里面包括了方法。学习方式一般会用在一定的学习活动里头,而学习方法是具体的技能操作层面的东西。在学习方式里面我们还要使用学习方法。二者有着大小、层次的区分。
魏本亚:课标强调自主学习, 这与中国传统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把自主学习应用得更好一些呢?
王光龙:自主学习不是什么新的提法,从孔子到现在一直都有,凡是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都会是自主学习的典范。今天的课改实际上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如何评价上,让学生自己来做主。我比较欣赏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六步教学法”,这是一个教学模型,但是这个模型里面渗透着自主学习的理念。魏书生经常外出讲学,他的班级不需要别的老师帮助代课,学生就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很好。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这样,那么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就可以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就达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了。
魏本亚:合作学习提出来之后,很多课堂上都出现了小组讨论,很多老师把小组讨论当做合作学习。您怎么看?
王光龙:合作学习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上个世纪20年代的“分团学习法”实际上也是合作学习。但那个合作学习和今天的合作学习不太一样。我们今天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学习形式,关键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深入地讨论问题。小组学习和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关系,问题设计得好,大家讨论有兴趣,通过交流大家的思想就能集中起来,可以提升大家的认识,所以合作学习能否有实效关键还是问题的设计。
魏本亚:除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还有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们都在自觉地运用这种探究,课堂教学热闹了。譬如有的老师教《背影》,学生就讨论朱自清父亲过铁道违不违法的问题,学习《女娲补天》,学生就探究人是谁造的。这种探究是探究学习倡导的“探究”吗?
王光龙:我们倡导探究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探究学习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探究学习要弄清楚探究什么。探究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或者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学生探究的问题可以适当地延伸,但要有一个度,不能脱离文本,如果脱离文本就背离了语文课的初衷了。探究学习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合理地引申,适当地引导,这是教师要把握的要点。
魏本亚:弄清楚三种学习方式之后,我想讨论一下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
王光龙:我认为三种学习方式是相对独立的,但在运用的时候又是互相匹配的。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假如你自己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你就很难和别人合作学习。假如大家都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合作学习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都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合作时就能够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大家要对问题进行深究,这又涉及探究学习。所以这三种学习方式是独立的,但是在运用的时候又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匹配的。
魏本亚:课程改革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针对中小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方法时遇到的困难,您能否给一些建议?
王光龙:第一,学生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总结自己,看看平时用什么学习方式最有效而且最熟悉。第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新的学习方式,它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要熟悉并逐渐地掌握新课标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第三,学生要向老师求教,纠正自己不当的学习方式,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魏本亚: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认真地研究,创造性地实践,唯有如此,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