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吊威亚”并不陌生,它源自英语,是“吊钢丝绳”的意思。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演员们飞、挪、腾、越等超酷镜头,都是通过吊威亚完成的。威亚特技可以有出神入化的画面效果,没有武功基础的演员也可以借此表现出高超的武打技术,吸引观众的眼球。作文教学务虚求幻的情景一如影视拍摄的“吊威亚”,刻意追求一种表面的效果,有很强的功利性;刻意追求表达技巧和亮眼语言,忽略内容挖掘和情感梳理;一味强调语言技巧,却绝口不谈如何体现文体特征;突显个人情感的位置,却不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久而久之,学生下笔没有文体意识,内容空泛、乏味,语言花哨,情感价值观迷茫、混乱。其实,写作教学要指导学生弄清楚的无非两项: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大都在“怎么写”上下工夫,而在“写什么”上少挖掘。
那么,写作照着什么写好呢?日本作家井伏鳟二说,写文章“不过是看看山水风景或史书里的故事,听听周围的传闻,自己心里想的、社会上看到的”,这道出了寻找素材、挖掘素材的根本途径。不过,对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法操作性和实践性并不强,他们还需要更具体的指导。一线老师要根据学情实施教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作有效、具体的指导。
第一,理解学生对事物和情感的感受特点,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当代中学生凡事讲感觉,讲噱头,觉得“有意思”“有讲头”,他们兴致就来了。如果直接要他们找“有意义”的素材,他们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指导最好从“有意思”入手,告诉学生,写作素材就是那些萦绕于心间,时不时地就会去回忆、去思考、去揣摩的“事儿”;还有同伴间常常聊起,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的说法;或者喜欢重阅的书籍、文章,那些让他们感叹、愤懑的书中人书中事……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散文《宽窄都是路》中说:“如果我走在崎岖的小径上,我就用崎岖小径的心去欣赏它;如果走在林荫大道上,我就从林荫大道的角度去品尝。”这句话说明了成功和失败都有它记录、回味的意义,关键是学生能否尊重自己真实的心境,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带领学生回忆生活常事和情感经历,抓住激发情感的触点。不管是课堂两节课的写作练习还是中高考考场作文,客观上都是回忆经历记叙生活、调动积累议论是非的过程,是学生调动语言储备进行表述、表达的语文综合活动。现在,引用典故,运用好词好句已不成问题,可如何调动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教师往往指不到点上。我们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握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等具体情景,指导他们如何同中求异,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必要时,可以介绍作家选材经验,如曹雪芹通过生活琐事成就巨著、鲁迅通过鲁镇习俗揭示国民心态,老舍的“京味”、冯骥才的“津味”……帮助学生理解平常事、个人情对选材的作用。
第三,调动学生感官机能和立体思维,与学生共享生活的味道。有些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或单薄是由于不懂得在细处作文章。有这样的说法:一部影片只要有一句让人永远回味的台词就是成功。文章也一样。写记叙类文章,要激发学生调动视、听、闻、味的感官机能,写出“精彩片段”或“感人的细节”;写评说类文章,要强调对问题进行解剖,作立体思考,从不同切面入手,展现“逐层阐述”或“多角度分析”的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不吝抛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与学生共同品味。善于发挥,有挖掘、有拓展、有亮点,内容的质感会增加,思想的深度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