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5期 ID: 139110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点评

◇ 周景雨 马长根

  师:著名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这对夫妻美在何处?
  生:绝对不是外表,应该是美在他们之间的感情。
  师:也就是说这对夫妻实际上是一种有缺陷的美。
  生:是的。(齐声回答。)
  师:看来世间的缺陷之美定有它深刻的美的内涵。请同学们看这尊塑像。
  (师拿出维纳斯的石膏塑像,展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请看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
  师:这篇课文早自修时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可以分组讨论。
  (同学们自动分组讨论,气氛活跃。)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举手很多,一位同学有意识地把手举得更高,身体前倾。)
  师:就是你了。
  生(上讲台展示答案):第一部分(开头至“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断臂产生了无限的美。第二部分(“因此,对我来说”至“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修复方案很多,但都不能让人满意。第三部分(“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至文末):断臂产生美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对课文条理的理解,大家有何看法。
  (多数同学赞同,有同学举手。师颔首,用手势请他站起来说。这位同学赞同划分方法,但认为内容概括不够简洁有力。)
  师:请上黑板修改。
  生:第一部分(开头至“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断臂之美。第二部分(“因此,对我来说”至“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修复之愚。第三部分(“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至文末):美之所在。
  (同学们鼓掌。师评价说“好,简洁”。)
  师:请看提纲。课文第一部分写维纳斯断臂之美,作者用哪些语言来描述、议论这种美的?我们“开个火车”吧。X X同学,从你开始。
  生1: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生2: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生3: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生4:不可思议。
  生5: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生6:出神入化。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如果要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该用哪个词?
  (同学们讨论,师巡视,提示“先确定问题区域,再筛选”。)
  师:找准确了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美的典型”。
  (师补充板书:第一部分:断臂之美—美的典型。)
  师:清冈卓行认为任何一种修复断臂的方案都行不通,都愚蠢。课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画。)
  师:火车启动,XX同学,请开始。
  生1: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生2: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生3: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师:看来清冈卓行先生是个艺术战士,很侠义的。谁敢修复维纳斯的断臂,我就跟谁玩命。
  (同学们大笑。)
  (师随口赋打油诗一首:头可断,血可流,谁敢修复断臂我跟谁不罢休。)
  (同学们再次大笑。)
  师:同学们往上一自然段看,有没有类似语气的句子?
  生: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师:很好。其实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有一句话已经表明了自己这样的观点。请看课文。
  生: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师:很好。“必须”一词旗帜鲜明。
  (师补充板书:第二部分:修复之愚—必须失去双臂。)师:下面我们一起研究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作者认为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大美,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
  生(直接站起来):美在失去的双臂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师:对。缺失的双臂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师补充板书:第三部分:美之所在—审美想象的空间。)
  师:请从课文中寻找佐证。从前往后找。
  (同学们浏览课文。)
  师:找到的请回答。
  生: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生: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生: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生: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生: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师:请注意,这是反面论证。
  生: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课文最后一节,有一个词,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替换,哪个词?
  生:“胳膊”换成了“手”。
  师:准确。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替换,匠心独具,含义深刻呀。下面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维纳斯只有失去双手(师加重“双手”读音,同时停顿,提醒“不是手臂呀”),才会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美呢?
  (生分组讨论。)
  生: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师:这是课文原话,能用我们自己的话来回答吗?
  生:手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整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生:手是人们交往的最重要的媒介。
  生:手是人们进行交换的最重要的桥梁。
  生:大脑设计了世界,手创造了世界。
  生:手的创造是具体的、可见的。
  生:世界有多大,物质有多丰富,手就有……
  (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词了。)
  师(解围):手就有多少让人们想象的空间。   (生赞同。)
  师:其实,作者在文章中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些关于断臂的维纳斯的手的想象。哪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师:一千个观众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学们,放飞想象,除了课文描述的,维纳斯的手还会有哪些造型?(同学们思考。)
  生:抱着麦穗。
  生:抱着婴儿。
  生:拿着《圣经》。
  生:握着橄榄枝。
  生:捧着瓦罐。
  ……
  师: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具体。我想讨教一个问题:如果让一位农民看到维纳斯手捧沉甸甸的金黄的麦穗,他会觉得怎样?
  生(齐声回答):美。
  师:如果让一对恋人看到维纳斯的手臂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他们会认为怎么样?
  生(齐答):美。
  师:如果让一位农民看到维纳斯的手臂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他会认为怎么样?
  (生迟疑,争论。)
  师:我来说,可能认为美,也可能无所谓。
  (生赞同。)
  师:由此看来,审美具有一定的阶层性,不同阶层的人(比如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比如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等),他们的审美观是有差别的。正因为不同的人会有千差万别的审美想象,会给断臂的维纳斯补充上各种各样的双臂。这正是维纳斯如此吸引人、具有恒久魅力的原因所在。
  (生赞同。)
  师:我们不妨试一下。(师读文章片段。)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请同学们细读这段文字。我问一个问题:作者认为维纳斯除了断臂以外,其他部位美不美?
  生:美。
  师:找出证据。
  生: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师:作者认为维纳斯处处皆美,他是怎样发现的?
  生:在维纳斯断臂之后发现的。
  师:说得好。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平时我们专注于人的手,以至于忽略了其他部位。或者说,正是因为维纳斯失去了手臂,才凸显了她其他部位的美?
  生(激动地):维纳斯的美,美在断臂,是因为她失去双臂后,不但引发人们的想象,而且让她其他部位的美得以显现。师:对。也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由于缺失的部分而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也由于缺失了的部分,会更关注现有的部分。现有的部分又是那么美,让我们对缺失部分的补充的审美想象也会更美。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点评:
  解读《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周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给我们一个惊喜。
  想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首先要搞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打开课文思想境界的大门的钥匙。周老师对这一点的处理很恰当,特别是组织学生讨论出来的课文提纲,我觉得比教参用语还要简洁,还要便于学生接受。课文思路拎清了,就为课文的深刻解读提供了保障。
  周老师对作者的见解的解读,大大地触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勇于质疑的精神,这符合新课标的深层次要求。
  围绕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文,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一节活泼、成功的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周老师在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旨—“断臂的维纳斯美在审美想象的不同”之后,再把学生的想象进一步引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提出了审美的阶层性—审美观是有差别的。这体现出周老师的大语文理念。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