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9期 ID: 358954

[ 魏本亚 文选 ]   

台湾文言文教学的守正与出新

◇ 魏本亚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究其原因,一则文言距离学生现实生活久远,二则文言教学直指考试,味同嚼蜡。文言文因此被学生列为“三怕之一”。几次去台湾考察国文教育,足涉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台湾同人的文言文教学却是另一番景象:教师扎实的国学功底,课内明晰的教学内容,学生乐乎其中的创造性学习,都给考察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我们又查阅了台北建国中学、台北市立女子第一高级中学等学校的教学资料,发现台湾文言文教学很少有花架子、很少有直面考试的教学现象。根据文言规律教授文言文就是守正,根据当代学生特点学习文言文就是出新。台湾同人的探索,可以给我们大陆的语文教师一些启迪。
  一、守正:坚守文言文教学规律
  所谓守正,就是按照文言文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文言文教学的铁律就是既要学习“文”又要学习“言”,但要真正把二者在课堂上落到实处,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那么台湾同人是如何落实的呢?
  (一)从文言的角度学应用
  文言文要从文言学习人手,因为文言的语言现象已经是过去时,与学生现实语言存在很大差距。教师如何从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这是需要技巧的。我们不妨看看台湾文言文教学时发生了什么?
  1.成语的本义与衍生义
  2.请将下列楹联和参考选项的名胜配合起来
  (1)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2)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总关心
  (3)定西蜀,伏南蛮,东和北厄;中军帐内,卜金木土行爻卦,水里偏能用火攻
  参考选项:(A)关帝庙
  (B)岳武穆庙
  (c)诸葛武侯祠
  (I))朱熹祠
  (E)黄鹤楼(F)岳阳楼
  从上面两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台湾同人很少去讲古汉语知识,而是把语言现象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让学生去理解,不是为了硬背名词术语,而是为了活学活用。我在台北听课,一位教师讲到“见笑”这个短语,问-学生:你们生活中也听人家讲这个短语,你们以为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笑话我”的意思。教师讲:“见”是“我”的意思,“见笑”是“我笑”吗?学生说:不是“我笑”是“笑我”。教师并没有去讲什么句子倒装,宾语前置,学生懂了,教师就不讲了。文言学习是为了理解课文,不是为了记住术语。
  (二)从文章的角度教体式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体裁特点,如“传”会有“传”的特点,“记”会有“记”的特征,但是同为一种文体,不同的作家又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台湾同人在介绍体裁同性特征时会重点介绍这位作家的个性特征。
  乐府的流变与特征
  1.秦代已有乐府官,掌管国家的祭典、乐制
  2.汉武帝时,正式设置乐府官署,负责收集民间歌谣
  因此,后人将乐府所采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3.乐府诗产生于两汉,发达于南北朝,没落于隋唐j白居易创“新乐府”之名,乐府便失去原来面目
  4.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网罗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100卷,为我国第一本乐府总集
  本书将乐府分为12类,为后代论乐府者之圭臬,12类为……
  5.后凡可入乐者皆称乐府,如:苏东坡的词集称东坡乐府,张可久的散曲集称小山乐府
  白居易乐府诗的特点与主张
  诗歌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文章体裁是解读文本的重要路径,从文体大类解读作品,这是解读作品的方向;从作者个体风格入手,这是解读作品的捷径。
  (三)从文学的角度鉴赏作品
  1.知人论世解读作品
  台湾教师很善于介绍作者相关资料,每一个资料都是一个小的专题;这一个个专题资料又为学生解读作品搭建了支架。
  《醉翁亭记》介绍作者的设计:我所认识的欧阳修
  一、生平
  1.欧阳修4岁时,父亲(
  )59岁卒于官,其母仅29岁。
  2.家贫,母“以获画地”的是(
  );生六、七月,能辨识之、无二字的是(
  );读书至勤,而“口舌生疮,手肘生胝”的是(
  );3岁丧父,由兄嫂辅育成人的是(
  )。
  3.10岁,欧阳修得(
  )残本,如获至宝,苦心专研,对古文大有所悟。
  4.24岁中进士;30岁,因支持(
  )新政,被贬夷陵;40岁,因“孤甥张氏案”被贬(
  ),作《醉翁亭记》,自号(
  )。
  5.44岁,回朝廷任职,因自己已有所成,作(
  ),表彰其父,亦彰其母。
  6.64岁,自号六一居士,“六一”指的是:“吾家(
  )一万卷,(
  )一千卷,有(
  )一张,有(
  )一局,常置(
  )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7.65岁,归隐(
  ),66岁病逝,卒谥(
  )。
  不难看出,台湾同人介绍作者,力图在学生思想中建立起一个文人形象,尤其要树立起一位文学家的形象。这位文学家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能够给学生做人的启迪。读书识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
  2.补充史料适当拓展
  文言文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财富,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师生肯定会在这方面用功,而那些史传文学作品,也同样具有文学的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我们在台北市立女子第一中学听《孔子世家》。教师和学生重点研究了“荷莜丈人”“楚狂接舆”两个片段,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和自己的理解,勾勒“荷莜丈人”“接舆”形象,形成了自己对这两位人物的基本看法。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补充了“庐墓三年”的史料,要求学生解读并加以评论。学生认为,孔子对学生负责任,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众学生为他守墓三年,而子贡守墓六年,可见孔子在学生心中地位之高。   (四)从文化的角度化育学生
  当今学习文言,不仅仅要知道古代的事情,还要知古通今,以古鉴今,化育学生。台湾同人善于借助文言课文与学生讨论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台北的一位国中(初中)国文教师在执教《爱莲说》时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牡丹代表“富贵”文化,是大富大贵的象征,如果你选择了这条道路,你将来怎么做?菊花代表“隐士”文化,是隐士的象征,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你将来怎么做?莲代表“君子”文化,是君子的象征,如果你选择这条路,你将来怎么做?这些问题源于课文,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又是最好的人生观教育教材。教师将教育蕴含在课文解读之中,润物细无声,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于漪先生认为大陆的文言文教学:“有时把课上得像古汉语课,见字见词见句不见文,即使是见词吧,往往‘之’乎‘者’‘也’一大堆,实词反倒一晃而过;有时则疏通疏通,意译一番,貌似有文,但字词句都不落实,当然思想内容也就随之废掉。”反观台湾的文言文教学,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呢?
  二、出新:尊重学生学习特点
  以生为本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家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互为主体、主体间性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文言文学习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就会有生气,效果才会有保障。
  1.利用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机会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知识的代言人可以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有借助听课获得知识。现在情况变了,知识不再被教师垄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台湾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汇报。
  我们在花莲听课,就看到学生展示苏轼的资料。
  苏轼的基本资料:名、字、号,文学成就。
  苏轼的“三起三落”、
  苏轼的文学成就:文学地位,诗歌风格,词的风格
  苏轼的逸闻轶事.
  当我们跟随学生的汇报了解苏东坡时,发现这才是当代学生心目中的苏东坡。他们的视角虽然与成人不太一样,但这才是他们关心的苏东坡。在台湾各地听课,我们发现学生自觉使用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2.合作学习,为学生合作探究创设空间
  文言文虽然反映的是古代的事情,但是它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方面能够给我们启示。教师仅仅把文言文教学局限于考试,那是对学生不负责。我们在新竹获得了新的发现。
  教师执教《醉翁亭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六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针对六个问题进行研究,每个小组要提供研究报告。我们聆听了这节研究成果的报告课。其中一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是“欧阳修为什么能够与民同乐”,学生提供的报告纲要是:
  欧阳修“六一居士”的人生态度使他能够与民同乐.
  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经历使他能够与民同乐。
  滁州的民风朴实给他提供了条件,
  滁州的山水给他与民同乐提供了方便、
  这个研究报告不免有些幼稚,但是幼稚之间又透漏出学生的才华,而且这些研究报告是出自研究小组,是学生的集体智慧。把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做法。
  三、启示:创新文言文教学条件
  大陆的学生怕学文言文是因为文言文没有味,道,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考完了也就束之高阁了。学生很少知道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台湾的文言文教学虽然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台湾同人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
  1.教师要补实自己的文言基础
  考察当下大陆的中文师范教育,学生学了两三年的古代文学,大都记住的是文学史上的条条纲纲,没有很好地解读文本,自然也就没有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本解读方法。考察台湾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课程,我们发现,大一期间,学生要背诵“四书”;大二期间,学生要背诵“五经”。以前是硬性规定,现在是弹性要求。台湾师范大学的诗、词、小说、散文的阅读教学都是和写作连在一起的,读唐诗,也要学习写唐诗;读宋词,也要学习填写词。这些训练打实了教师的文言功底,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会很有底气。
  2.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
  走进台湾的教学楼,我们会发现很少有大陆的初一(1)班、高一(1)班的班标,代之而来的是“仁班”“义班”“礼班”。每个班不仅用传统文化作为班标,而且还会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创造属于自己班级的班级文化。这种小环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文言提供了帮助。另外,台湾学生每年要参加当地的祭孔大典,三叩九拜,诵读祭辞,在活动中学习文言文,这又是学习文言的大环境。
  3.正确解读文言“大书”
  “‘书’是什么?‘书’实际上是一席话,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或感触,有一种需要别人理解和同情的愿望,也就是表现的愿望。”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作者彼时彼地的“一席话”,解读作品既要了解作者彼时彼地的生活,理解作者,还需要由古及今,解释今天的生活。这样,文言文学习才会具有时代的意义。台湾的文言文教学不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师和学生都会由古及今,探寻作品思想的当代价值。这种着眼于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就落地生根了。
  4.沉下心来读文言
  文言文是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潜心阅读。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太功利,太浮躁,一切为了考试。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几个实词、几个虚词,师生就围绕这几个实词、虚词开展教与学。教为了考,学为了考,学生怎么可能沉下心来。阅读就是对话,阅读文言文就是与古人对话,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平和的对话心态、缺失了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阅读文言文就变得困难了。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大陆、台湾语文同人都在进行探索。对文言文的价值,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还得借径于文言或古书。”而对于如何才能使文言教学更有效,台湾、大陆选择的路径虽有差异,但是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台湾同人的做法能够给大家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