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两岸四地的教师、学生、学者和作者相聚在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一中许亚冰老师执教了《听听那冷雨》一课,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的学者评点了这节课,《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先生答疑并点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者、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的多元对话,加深了大家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大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反思这次校本研究活动,对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一、疑义相与析
许亚冰老师执教的这节鉴赏课表现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学生从语言、文化、主旨和感情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新见迭出。两岸四地的学者评点课堂教学,课文作者指点课堂释疑答难,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
萧萧(台湾学者):余光中的诗文一直是编写教材的热门题材,初高中每个阶段必选。这堂教学研讨课很成功,应该是评讲课的延伸。课外问题讨论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内容、写作技巧和相关其他作家作品的探讨等,有互动对话。在台湾中学如果教这篇课文,可能会从题解入手,然后作者介绍、课文梳理等,之后再像刚才这堂课那样讨论。这节课的讨论说明同学们课内外解读了余先生的许多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谈的东西很全面,在台湾,只有最好的学校才有这样的水平。当然有些细节还需要探讨,如题目的讨论。《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听、冷”等几个字就值得好好研究。“雨”,入声字,表现一种悲凉、悲痛的情感。为何选用“冷”字,重视听觉,故讲解时应注重音韵学的讲解。这就是为何只选“冷雨”这么疼痛的两个字。“冷雨”同时又有切肤之感,冷冷的,是声音延伸,是情意发展的感受。所以说“听、听、那、冷、雨”这五个字本身就是文章摘要之摘要,研究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上,而要在五个方面展开。
林焕彰(香港学者):从这节研究课来看,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探讨都很在行。学生读书、品文花了很多工夫。我对中学教学没什么经验,只能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很长,大陆作为高一课文,幅度可能有点长。在两岸四地的语文教学中,大陆领先,学生语文程度高,学生阅读经验丰富。两岸四地的语文教材编写趋向是根据情意多一点的原则来取材,文学作品故而很多,感染力强,学生易受感动。现代文多以美文呈现,表现成就高,词语优美,很能打动读者。文学作品多入选课文是有益的,但是文学性渐强,教师负担也加重了,需要扩大阅读量,对文本、作者以及其他作品都要有所了解。刚才的语文教师经验丰富,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郑振伟(澳门学者):这堂研究课很精彩。通过对话实现课堂互动,这就要求老师的控制力很强。在刚才这节课上,老师似乎有点被动。在澳门如果上这种课的话,老师一般先分组,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到一组,然后提出讨论要求,如写作特点、思想内容等。学生会从有无创新的角度来考虑。老师规定讨论时间,然后学生报告,老师总结。在今天这堂课中,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反而显得有点被动。在澳门,课堂讨论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教材,比如音乐、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不宜过多。
余光中(课文作者):听了这节课,我很感动。身为作者,我的感受更多。《听听那冷雨》写于40年前,当时我40岁,离开大陆20多年,正是写《乡愁》《乡愁四韵》之后的第四年。那时我虽40岁,但生命中已经失去很多东西。我在沦陷区流亡,后来到上海,母亲带着我坐船经过香港、温州、云南等地,到重庆与父亲会合。我远离家乡,那些在一起做游戏的朋友忽然不见了。如今,我却真的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失去了许多朋友!我在四川读中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玩得很好,整天吃住都在一起,算是“死党”吧,后来,这些朋友也都不见了!内战之后,我去香港、台湾等地,我在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朋友们、同学们也都~个个不见了!我失去的太多太多!后来母亲也去世了,朋友、亲戚、同学、母亲一个个离我而去,心境沧桑,心里自然有无数的哀愁。后来关于以前同学的报道也偶尔知道,然而却很看淡了。想起我中学时候的良师,爱好古典诗文,总喜欢写点古诗文,吟诵给我们听。在中学时代,能有如此良师,实在难能可贵,民族文化就在这样的良师指导下传承下去,我们应该重视老师的作用。
徐州一中的学生问“为什么是黑白片,而不是彩色片,历史不是丰富多彩的吗”。同学们的回答是对的。台湾雨季长,大雨小雨下个不停,雨季无色彩,灰扑扑的,像灰美人来了,所以是黑白片。同时两岸阻隔,无法交流,无法知道大陆的情况,况且那时正在闹“文革”,怕“文革”来到台湾,担惊受怕,心情抑郁,所以又是黑白的。那时又有外国记者拍中国片,是关于中国农民、中国山水的,看到这些景象后,我心里的失落是双重的,母亲去世了,大陆,我是回不去了,过去的那些好朋友也不见了。故乡的屋是有瓦的,灰色却温馨,图案美丽有如波浪,雨点落在瓦上,发出来的声音也是美的,然而,这也丢了。台北是长高了,故乡却失落了,亲人却失落了,进入了工业时代文化却失落了。
许老师有年轻母性独特的吸引力,故而学生喜欢她,喜欢上她的课。我想,在现在的教育中,读者应该是主流,书上的插图太多,反而不好,大陆的教科书插图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台湾的教科书只有两种单元: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大陆教科书除了这两部分以外,还有世界文学,包括世界各地的儿歌、民谣和短篇小说等,从小就培养孩子一个世界观,这是好事。台湾的教材,或许可以加些世界文学。
陈洪(徐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今天许亚冰老师上了一堂研讨课,教师带领学生读文、品文、悟文,新见迭出。课堂书声琅琅,思维活跃,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我在故我思
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我为许亚冰老师勇于实践新课程理念而高兴,为徐州一中高一学生的创造性解读而高兴,为两岸四地学者关注语文课堂教学而欢呼。在高兴与欢呼之后,我们对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有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鉴赏文本。关注个性化,是否还需关注文本的共性基础?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本节研究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20位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篇文章,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认识。这种变革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学生有了言说的权利。学生提出过于关注语言技巧会冲淡散文的特质,历史不应是黑白片而应是彩色片等都是非常有见地的。但是,我们也面临这样的困惑,即关注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我们是否还要关注共性基础?萧萧先生提出“听听那冷雨”可以分解为“听、听、那、冷、雨”,每一个要素都有独特的含义,如果只抓住“听听”来鉴赏,那么“那冷雨”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萧萧先生提出的确实是高中阅读鉴赏课面临的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认真思考。 [##]
第二,对话教学。关注学生,是否还需关注对话的首席?钟启泉先生指出,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课程改革引进对话理念是一种进步,它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化、平等化。为了践行对话理念,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一节课中老师的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学生自学必须保证30分钟,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难以实行。在一些示范课、研究课上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种极端,即学生对话丰富多彩,唯独教师失语了。教师怕讲解,因为讲多了担心违背新课程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讲解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与对话教学并不矛盾,因为教师也是课堂对话者之一。新课程还强调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既然是首席,教师就不仅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还应该是对话者。教师的阅历、经验、素养与学生有很大差异,教师的对话能给学生启迪。澳门的郑振伟教授提出在课堂讨论结束的时候,老师让学生总结,老师就很被动了。教师不敢多讲话,担心多讲话会影响对话。对话教学中教师缺失现象令人担忧!
第三,学习方法。关注自主探究,是否还需关注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和探究。这对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程式化的机械训练有着积极意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喜欢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因为小组合作讨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老师则喜欢使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因为高中学生自主意识更强一些。在这节研究课上,学生都是单兵作战,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无怪乎郑振伟教授提出,这节课为什么不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呢?如果在澳门,老师会布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研究报告。大陆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太死,学生发展空间太少。郑振伟教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方法。当人们将“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时候,合作学习的深层含义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呢?
第四,校本研究。关注学术,是否还需关注实践层面?新课程倡导教师专业发展,而提升学历、参加培训、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经。郑金洲教授指出,校本研究应该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形式逐步为大家所接受,高校专家开始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教学。高校专家深入中小学大都是进行课题实验,专家的指向还是学术研究。专家是课题的主持者,教师是课题的参与者;专家关注学术,教师关注实践;校本研究参加者貌合神离。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是专家研究的热点,教师只是校本研究的配角。我们这次校本研究活动就立足于徐州一中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的实际,把教师的困惑尽可能地通过课堂教学呈现出来,以期获得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徐州一中与我们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联合体,我们也希望给徐州一中老师具体的帮助,但是关注实践毕竟只是开始。如何在教学实践层面给中小学老师以实际的帮助,这是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专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听听那冷雨》只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普通课文。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这是一种尝试;会聚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作者、教师、学生共商一篇课文教学,这也是一种尝试;高校与中学共同探讨课堂教学实践问题,这还是一种尝试。我们相信这种尝试对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