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5期 ID: 139131

[ 陈开华 文选 ]   

谁该读《弟子规》?

◇ 陈开华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我花了22年的时间,假如我可以活到80岁,这也占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一多的光景。在这22年里,我读过许多书,可是让我震撼、让我可以不厌其烦去读的书却寥寥无几,这似乎也算不上什么不幸的事情。不过,让我自己都深感惊讶的是,身为一个中国人,读到了博士,而且还是文科的博士,我才知道有一本叫《弟子规》的书。当我读到这本小册子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我该原谅别人还是原谅自己。
  我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加之生在中国古典文化被颠覆的年代,故不知古之德言几许,似乎可以原谅;我遇不上名师指点让我读《弟子规》,只能说我命不该有,这似乎也可原谅;可是,我在学校这么多年埋头苦读,即便算不上优秀的学生,也算勤奋好学的学生啊,可在我读过的所有的书中居然连提都没提过《弟子规》,如是我能怪谁啊?最后似乎也只能怪我命中注定浪费了这么多美好时光。
  《弟子规》乃清人李毓秀所作,李为康熙时山西绛州人,平生只中秀才,然其教书育人之德借着《弟子规》一书光泽后世。据说,最初李毓秀依据朱熹的《童蒙须知》写成《训蒙文》,后由贾有仁修订而成《弟子规》。《弟子规》以三字韵文的形式撰写,全书不过千二百字,但字字发人深省,促人向善。开篇的总叙由《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改以三字韵语的形式出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对作为为学之弟子提出总的要求,教人以应该怎样为人处世。
  我即将而立之年才头一次读到弟子规。读了一遍以后,我深感愧疚。我自问:我尽孝悌之道么?我够谨信么?我的爱众亲仁如何?对照一番,甚为感慨。“入则孝”中有言:“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自我意识泛滥的年代,如此的言语我们很难听到了。即使我们听到了,也会不以为然。这使我想起小时候,我常在父母面前按照父亲的教导承诺:“要听爷爷的话,要听爸爸的话,要听妈妈的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内心深处冒出种种背叛的念头,甚至做出背叛的行动。直到后来我读了大学,上了研究生,我才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也还是没能真正明白孝悌之理,没能很好履行孝悌之道。
  在后来读《弟子规》的日子里,我越读越心酸、越读越感慨、越读越愧疚。20多年的人生岁月,所有的人生困惑的解答,跃然纸上。谁能还我那流逝的岁月?我以为只有我为自己的无知而愧疚、流泪,在一两年后看到蔡礼旭老师讲述的《弟子规》课程时得知,他更是曾在读《弟子规》的过程中号啕大哭:为圣贤之道而感动,为自己能受教于圣贤之道而庆幸。
  读书为何?在这个崇尚物质的社会里,还有多少读书人能从内心真诚发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语呢?有哪一位学子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感呢?我们这个年代,有许多的大学校园,也培养了许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也出了许多教授、博导,但我经历了从小学到博士的所有教育,依然觉得困惑:无论读书的人还是教书的人,他们力求的大多是学历、职位和科研经费,我们的教育似乎偏离了应有的路向!“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本末倒置了。重艺轻德,道德日薄未可免也!
  有一段时间,我曾每日一读《弟子规》。偶然和一位朋友聊起,他说:“我也曾连续三个月每日一读《弟子规》,那段时间,无论处事还是自己的性情,都感觉特别舒畅。”他说得有点轻描淡写,但我能明白,这种内心深处的感觉是很难用言语描述出来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有一次我乘火车到北京,为了路上解闷,我特意拿出准备送给一位朋友的《弟子规》背阅,累了就随手放在列车餐桌上,坐我对面的一个中年男子也随手拿起来阅读。他阅完一遍后说:“这书好,我要把他抄下来回去教我儿子读。”说完,他真的向旁边的人要了几张纸,认真抄写起来。抄写完后,他还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很有道理。他讲到那些制作买卖假古董的人如何如何骗人,只要你因为好奇而被那些人缠上,绝对要宰你一把,所以,看到这些人事,问都不问为好。
  人之初生,并非就能知书识礼;同时,为恶之人也非注定罪恶滔滔。《弟子规》以童蒙之训言而发人深思。有德之人总括言:“以孝悌发其行仁之始,以泛爱众极其行仁之终,以谨信肃其行仁之规,以亲人熏其为仁之习,而后学文以广其智益。”
  夫子遗教,“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之学只求知识,只求技艺,其目的不出名利,悲乎!圣人教导“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惜乎今日种种文化、种种知识各竟其用,大众不知孰是孰非,随波逐流。结果便是财色名利方面的书籍、影片泛滥,受其污染者不免堕落其中,由是而生种种烦恼,自杀、色情、暴力愈演愈烈。如是之后果能怪谁?今人当自省以明其理。
  我读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能从哲学、从伦理学中找到解决道德问题的办法。我花了八年时间寻寻觅觅,尽管不时亦有所得,但不过枝末而已。我偶尔也读圣贤之书,可是带着惯有的意识形态去阅读,带着先入为主的批判意识去阅读,终究没得一毫之利益,实在是不辨圣贤之心、不行孝悌之道所造成如是之失。
  上小学时,尽管我没有惊人的记忆,但几乎所有的语文课文我都背诵过,现在除了一些古诗词我几乎全部忘光了。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当年的美好时光中没读过什么与《弟子规》相称的圣贤书,甚为可惜,可惜自己那时的记忆力没有用在值得读的书上。如今,我们可以而且也能够选择我们应该读的书籍了,如果我们想像古人那样敬拜孝爱仁义的话,不管年龄大小,我们都没有理由拒绝读《弟子规》。若能依教奉行,道德可兴,和谐之境近矣。

谁该读《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