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0期 ID: 355566

[ 魏本亚 文选 ]   

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

◇ 魏本亚

  【背景】2011年4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培训班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我邀请董旭午老师执教《老王》;2011年11月,旭午又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中再次执教《老王》。两次教《老王》,我都在现场听课评课。旭午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效果极佳。
  【课例回放】:
  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堂课,我们就解决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展示教读目标)第一个,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老王这个人,了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何深意。作者说,“我的心里为什么老这么纠结呢?那么不安呢?是因为我接受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吗?是因为他拿来表示感谢我却用钱来侮辱他?”都不是,那是什么呢?她说:“我渐渐明白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同学们想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
  生:就是说,尽管在文革期间作者杨绛生活得很不舒服,但是她认为,相对于老王来说,自己仍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却是一个不幸的人。
  生:精神上,我认为,老王一直是下层劳动人民,没什么文化素质,也就是文化素质这方面不如作者。
  生:“……有两个侄子不争气……”
  董:那他自身怎样呢?
  生:两只眼睛,一只瞎了,还有一只是夜盲症,在夜晚看不见。从他的外观来看,佝偻着身子,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不如杨绛。
  董:你们的回答很充分,就是说,老王的身体状况、身世家庭、文化素养、生活条件等都不如杨绛。是吧?(板书)
  生:是。
  董:那么,还有没有其它角度可以对比呢?
  生:还没找到。
  董:好。(走到另一组)那么,其它角度你们还有没有补充的?(示意一位同学)
  生:我想,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结合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当时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是在“文革”时期,有很多知识分子都像杨绛一样,受到迫害。杨绛和她丈夫是学术权威,也受到了迫害,很惨的。
  董:不过,好像还有个人很关爱作者一家,给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你知道吗?
  生:还有老王。
  董:对,就是老王。那么,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老王,他应该是一个最底层的劳动者。
  生:从当时来说,作者这样说有她的原因。她是想说她自己有亲人,有知识和文化,而老王却要一直要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所以说老王的精神世界是乏味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也很艰难。
  生:嗯,是。不过从这些方面来看,老王的精神世界确实很贫乏。
  董:从“有一天”一直读到“那是他送给我们的”。想想老王关爱作者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生齐读课文)
  生:我觉得当时老王身体不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自己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他很快就离开人世了。老王死前有一种诀别的感觉。
  生:老王给杨绛一家送冰,冰比别人送的大一倍,价钱却和别人的一样。还有,老王用三轮车拉着钱钟书,他怕危险,特意用木条在车上安了个框框。
  董:是啊,老王是实心实意、一个心眼儿地关心作者一家啊。杨绛一家得到了老王这颗金子般的心,真是幸运啊!可是,杨绛一家从老王那里得到的仅仅是关爱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呢?
  生:老王是有意在等着要钱。
  董:谁来说说多少年后作者写这篇文章,她为什么要用“也许”俩字呢?这俩字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给一分钟时间。
  生:我觉得作者可能在反思:老王当时其实并不是怕作者托人捎钱麻烦,他很可能是在尊重杨绛。
  董:对呀。就是尊重。同学们都想想,老王把杨绛一家当成亲人了,站在那里显然不是等着拿钱的,是在尊重作者,那么,他尊重她啥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尊重作者的想法和做法。
  董:对,说白了,就是给作者的面子。课文前面也有类似的情节?请同学们再看50页中间,“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笑说有钱。”好,你把“你还有钱吗”这句话用老王的语气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那个味道。
  生:“你还有钱吗?”
  董:嗯,好,坐下!那么还有认为自己比她读的还好的,请举手。我们班哪些同学读的好,请给我推荐一下。(示意一位学生)
  生:“你还有钱吗?”
  董:你还是没有很好地读出那个味道。请坐。这里有几个重音要注意,就是说,老王处于一种猜测而又是关心的状态,他会把哪些字读的重一些呢?大家想想,再找一个同学。
  生:“你还有钱吗?”
  董:好,坐下。“你”和“有”字要重些,尤其“有”字,还得拖长一些。(自己示范)“你还有钱吗?”哑着嗓子。他为什么不大声说出来,要悄悄地呢?
  生:给作者面子。(齐)
  董:对,这个面子可给大了,一直给到棺材里去了。本来,老王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快要离开人世了,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好东西送给了作者,作者却依然在做同样的事——给钱。老王心里会怎样?(示意一位同学)
  生:伤心,不是滋味。
  董:老王临终前把自己家最好的东西都送给作者一家了,可作者是怎么表现的呢?你来说说。
  生:没让老王进屋坐坐。老王走时也没送他。
  董: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作者说自己当时很害怕,都吓晕了。
  董:多么虚伪!多么冷漠!老王又是怎么走下楼的?(示意一位同学)
  生:走不了道,直着脚走下楼的。
  董:人家给她送东西,她都不送送人家,真是太冷漠了!老王第二天去世了,作者多少天后才知道的?
  生:十多天。(齐)
  董:是自己亲自去打听的吗?
  生:不是。听别人说的。(齐)
  董:多么不幸啊,我们的老王!作者竟这样不关心他,不尊重他!同学们再看看其它段落,找找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事。快点找,可以互相帮助。给两分钟。
  生:“我常坐老王的车”,和老王交流,照顾他的生意;送老王大瓶的鱼肝油,帮他治夜盲症;去医院,给老王的钱。   【背景】2011年4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培训班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我邀请董旭午老师执教《老王》;2011年11月,旭午又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中再次执教《老王》。两次教《老王》,我都在现场听课评课。旭午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效果极佳。
  【课例回放】:
  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堂课,我们就解决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展示教读目标)第一个,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老王这个人,了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何深意。作者说,“我的心里为什么老这么纠结呢?那么不安呢?是因为我接受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吗?是因为他拿来表示感谢我却用钱来侮辱他?”都不是,那是什么呢?她说:“我渐渐明白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同学们想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
  生:就是说,尽管在文革期间作者杨绛生活得很不舒服,但是她认为,相对于老王来说,自己仍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却是一个不幸的人。
  生:精神上,我认为,老王一直是下层劳动人民,没什么文化素质,也就是文化素质这方面不如作者。
  生:“……有两个侄子不争气……”
  董:那他自身怎样呢?
  生:两只眼睛,一只瞎了,还有一只是夜盲症,在夜晚看不见。从他的外观来看,佝偻着身子,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不如杨绛。
  董:你们的回答很充分,就是说,老王的身体状况、身世家庭、文化素养、生活条件等都不如杨绛。是吧?(板书)
  生:是。
  董:那么,还有没有其它角度可以对比呢?
  生:还没找到。
  董:好。(走到另一组)那么,其它角度你们还有没有补充的?(示意一位同学)
  生:我想,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结合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当时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是在“文革”时期,有很多知识分子都像杨绛一样,受到迫害。杨绛和她丈夫是学术权威,也受到了迫害,很惨的。
  董:不过,好像还有个人很关爱作者一家,给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你知道吗?
  生:还有老王。
  董:对,就是老王。那么,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老王,他应该是一个最底层的劳动者。
  生:从当时来说,作者这样说有她的原因。她是想说她自己有亲人,有知识和文化,而老王却要一直要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所以说老王的精神世界是乏味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也很艰难。
  生:嗯,是。不过从这些方面来看,老王的精神世界确实很贫乏。
  董:从“有一天”一直读到“那是他送给我们的”。想想老王关爱作者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生齐读课文)
  生:我觉得当时老王身体不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自己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他很快就离开人世了。老王死前有一种诀别的感觉。
  生:老王给杨绛一家送冰,冰比别人送的大一倍,价钱却和别人的一样。还有,老王用三轮车拉着钱钟书,他怕危险,特意用木条在车上安了个框框。
  董:是啊,老王是实心实意、一个心眼儿地关心作者一家啊。杨绛一家得到了老王这颗金子般的心,真是幸运啊!可是,杨绛一家从老王那里得到的仅仅是关爱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呢?
  生:老王是有意在等着要钱。
  董:谁来说说多少年后作者写这篇文章,她为什么要用“也许”俩字呢?这俩字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给一分钟时间。
  生:我觉得作者可能在反思:老王当时其实并不是怕作者托人捎钱麻烦,他很可能是在尊重杨绛。
  董:对呀。就是尊重。同学们都想想,老王把杨绛一家当成亲人了,站在那里显然不是等着拿钱的,是在尊重作者,那么,他尊重她啥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尊重作者的想法和做法。
  董:对,说白了,就是给作者的面子。课文前面也有类似的情节?请同学们再看50页中间,“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笑说有钱。”好,你把“你还有钱吗”这句话用老王的语气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那个味道。
  生:“你还有钱吗?”
  董:嗯,好,坐下!那么还有认为自己比她读的还好的,请举手。我们班哪些同学读的好,请给我推荐一下。(示意一位学生)
  生:“你还有钱吗?”
  董:你还是没有很好地读出那个味道。请坐。这里有几个重音要注意,就是说,老王处于一种猜测而又是关心的状态,他会把哪些字读的重一些呢?大家想想,再找一个同学。
  生:“你还有钱吗?”
  董:好,坐下。“你”和“有”字要重些,尤其“有”字,还得拖长一些。(自己示范)“你还有钱吗?”哑着嗓子。他为什么不大声说出来,要悄悄地呢?
  生:给作者面子。(齐)
  董:对,这个面子可给大了,一直给到棺材里去了。本来,老王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快要离开人世了,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好东西送给了作者,作者却依然在做同样的事——给钱。老王心里会怎样?(示意一位同学)
  生:伤心,不是滋味。
  董:老王临终前把自己家最好的东西都送给作者一家了,可作者是怎么表现的呢?你来说说。
  生:没让老王进屋坐坐。老王走时也没送他。
  董: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作者说自己当时很害怕,都吓晕了。
  董:多么虚伪!多么冷漠!老王又是怎么走下楼的?(示意一位同学)
  生:走不了道,直着脚走下楼的。
  董:人家给她送东西,她都不送送人家,真是太冷漠了!老王第二天去世了,作者多少天后才知道的?
  生:十多天。(齐)
  董:是自己亲自去打听的吗?
  生:不是。听别人说的。(齐)
  董:多么不幸啊,我们的老王!作者竟这样不关心他,不尊重他!同学们再看看其它段落,找找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事。快点找,可以互相帮助。给两分钟。
  生:“我常坐老王的车”,和老王交流,照顾他的生意;送老王大瓶的鱼肝油,帮他治夜盲症;去医院,给老王的钱。   【背景】2011年4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培训班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我邀请董旭午老师执教《老王》;2011年11月,旭午又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中再次执教《老王》。两次教《老王》,我都在现场听课评课。旭午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效果极佳。
  【课例回放】:
  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堂课,我们就解决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展示教读目标)第一个,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老王这个人,了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何深意。作者说,“我的心里为什么老这么纠结呢?那么不安呢?是因为我接受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吗?是因为他拿来表示感谢我却用钱来侮辱他?”都不是,那是什么呢?她说:“我渐渐明白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同学们想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
  生:就是说,尽管在文革期间作者杨绛生活得很不舒服,但是她认为,相对于老王来说,自己仍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却是一个不幸的人。
  生:精神上,我认为,老王一直是下层劳动人民,没什么文化素质,也就是文化素质这方面不如作者。
  生:“……有两个侄子不争气……”
  董:那他自身怎样呢?
  生:两只眼睛,一只瞎了,还有一只是夜盲症,在夜晚看不见。从他的外观来看,佝偻着身子,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不如杨绛。
  董:你们的回答很充分,就是说,老王的身体状况、身世家庭、文化素养、生活条件等都不如杨绛。是吧?(板书)
  生:是。
  董:那么,还有没有其它角度可以对比呢?
  生:还没找到。
  董:好。(走到另一组)那么,其它角度你们还有没有补充的?(示意一位同学)
  生:我想,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结合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当时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是在“文革”时期,有很多知识分子都像杨绛一样,受到迫害。杨绛和她丈夫是学术权威,也受到了迫害,很惨的。
  董:不过,好像还有个人很关爱作者一家,给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你知道吗?
  生:还有老王。
  董:对,就是老王。那么,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老王,他应该是一个最底层的劳动者。
  生:从当时来说,作者这样说有她的原因。她是想说她自己有亲人,有知识和文化,而老王却要一直要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所以说老王的精神世界是乏味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也很艰难。
  生:嗯,是。不过从这些方面来看,老王的精神世界确实很贫乏。
  董:从“有一天”一直读到“那是他送给我们的”。想想老王关爱作者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生齐读课文)
  生:我觉得当时老王身体不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自己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他很快就离开人世了。老王死前有一种诀别的感觉。
  生:老王给杨绛一家送冰,冰比别人送的大一倍,价钱却和别人的一样。还有,老王用三轮车拉着钱钟书,他怕危险,特意用木条在车上安了个框框。
  董:是啊,老王是实心实意、一个心眼儿地关心作者一家啊。杨绛一家得到了老王这颗金子般的心,真是幸运啊!可是,杨绛一家从老王那里得到的仅仅是关爱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呢?
  生:老王是有意在等着要钱。
  董:谁来说说多少年后作者写这篇文章,她为什么要用“也许”俩字呢?这俩字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给一分钟时间。
  生:我觉得作者可能在反思:老王当时其实并不是怕作者托人捎钱麻烦,他很可能是在尊重杨绛。
  董:对呀。就是尊重。同学们都想想,老王把杨绛一家当成亲人了,站在那里显然不是等着拿钱的,是在尊重作者,那么,他尊重她啥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尊重作者的想法和做法。
  董:对,说白了,就是给作者的面子。课文前面也有类似的情节?请同学们再看50页中间,“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笑说有钱。”好,你把“你还有钱吗”这句话用老王的语气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那个味道。
  生:“你还有钱吗?”
  董:嗯,好,坐下!那么还有认为自己比她读的还好的,请举手。我们班哪些同学读的好,请给我推荐一下。(示意一位学生)
  生:“你还有钱吗?”
  董:你还是没有很好地读出那个味道。请坐。这里有几个重音要注意,就是说,老王处于一种猜测而又是关心的状态,他会把哪些字读的重一些呢?大家想想,再找一个同学。
  生:“你还有钱吗?”
  董:好,坐下。“你”和“有”字要重些,尤其“有”字,还得拖长一些。(自己示范)“你还有钱吗?”哑着嗓子。他为什么不大声说出来,要悄悄地呢?
  生:给作者面子。(齐)
  董:对,这个面子可给大了,一直给到棺材里去了。本来,老王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快要离开人世了,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好东西送给了作者,作者却依然在做同样的事——给钱。老王心里会怎样?(示意一位同学)
  生:伤心,不是滋味。
  董:老王临终前把自己家最好的东西都送给作者一家了,可作者是怎么表现的呢?你来说说。
  生:没让老王进屋坐坐。老王走时也没送他。
  董: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作者说自己当时很害怕,都吓晕了。
  董:多么虚伪!多么冷漠!老王又是怎么走下楼的?(示意一位同学)
  生:走不了道,直着脚走下楼的。
  董:人家给她送东西,她都不送送人家,真是太冷漠了!老王第二天去世了,作者多少天后才知道的?
  生:十多天。(齐)
  董:是自己亲自去打听的吗?
  生:不是。听别人说的。(齐)
  董:多么不幸啊,我们的老王!作者竟这样不关心他,不尊重他!同学们再看看其它段落,找找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事。快点找,可以互相帮助。给两分钟。
  生:“我常坐老王的车”,和老王交流,照顾他的生意;送老王大瓶的鱼肝油,帮他治夜盲症;去医院,给老王的钱。

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