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5期 ID: 139113

[ 单威 文选 ]   

“羡慕嫉妒恨”的流行

◇ 单威

  过去的一年里,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动词短语—“羡慕嫉妒恨”流传开来。“羡慕嫉妒恨”第一次被媒体广泛使用是2009年文化精英狂批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的老搭档张伟平回应:“精英们”的质疑出于“羡慕、嫉妒、恨”的心态。此后,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使这一组合为众人所知。但当时“羡慕嫉妒恨”处于刚“出炉”的状态,还只是一组词的连用。整体化的“羡慕嫉妒恨”于2010年开始流行并“走红”,要得益于人气暴涨的相亲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主持人以及点评嘉宾都多次使用了这个语词,《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使“羡慕嫉妒恨”开始广泛地流行,使用频率极高。例如:
  (1)遭非议称一小部分人“羡慕嫉妒恨”(《广州日报》2010 年11 月25 日)
  (2)原产地优势让这些产品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让非原产地产品羡慕嫉妒恨。(《华夏时报》2010 年10 月25 日)
  (3)这小区还获得了09 年度湖北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通过了建设部“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评审,号称“湖北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经济房小区”。让人羡慕嫉妒恨吧? (《检察日报》2010 年12 月16 日)
  从其使用情况来看,“羡慕嫉妒恨”不再是由三个词组合成的临时短语,而是作为一个固定短语来使用。“ 羡慕”“ 嫉妒”“恨”三个心理动词的组合已经凝固化、定型化,三个词语之间无停顿,直接黏合在一起,足可看出其结合紧密度。现代汉语动词连用,一般需要停顿或连接词,而“羡慕嫉妒恨”是三个词语的直接连接,可以看成一个“加长版”的动词。其价值之一在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构造方式。“羡慕嫉妒恨”在使用时常直接作谓语,也常作定语和“N的V”结构的中心语,一般不再带宾语,使用较为灵活。
  从其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来看,“羡慕嫉妒恨”也颇为精妙。“羡慕—嫉妒—恨”形象地描绘出由羡慕而生嫉妒,由嫉妒而生恨的动态心理发展过程,刻画出了一种情感发展轨迹。现代汉语中还没有直接表达这一语义内涵的词语,是一种语言表达系统的缺位现象,“羡慕嫉妒恨”的创造使这一语义空位得以填补。而且“羡慕嫉妒恨”的表达十分贴切,“嫉妒”虽是人的一种消极情绪,但毋庸置疑也是人的一种天性,“羡慕嫉妒恨”恰为这种不良情绪的宣泄、排遣提供了一个出口,人们用“羡慕嫉妒恨”或自嘲,或谈及他人,其表达极具创造性与形象性,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与听觉冲击,因此一出现便深受喜爱,不胫而走。
  同“羡慕嫉妒恨”一样,网民们还造出了其他构造相近的词语,如“空虚寂寞冷”“无聊孤单闷”“神速麻利快”“忠厚老实憨”。但多数词语是同义或近义的复叠,如“忠厚”“老实”与“憨”都指性格实在,“神速”“麻利”与“快”都指速度快,通过这种同义或近义的叠加,表义程度加深。但这些语词没有“羡慕嫉妒恨”用法精妙、使用范围广。
  “羡慕嫉妒恨”这类新词语的出现,一方面与当今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有关,一方面与网络大环境的开放自由及大众传媒的方便快捷有关。“羡慕嫉妒恨”以其独特的语义内涵及语用价值为大众所喜爱,已逐渐从网络用语进入到日常用语中,但要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稳定的一员,还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羡慕嫉妒恨”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