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5期 ID: 139104

  

论语文素养三维建构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 王家伦 江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这种三维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观照学生语文素养的建构,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然而在语文素养三维建构的过程中,哪些知识和能力是合理的、恰当的?哪些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严谨的?哪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适宜的、理性的?答案莫衷一是。因此,如何在语文素养的三维建构过程中引导学生是一个需要仔细商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应当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知识和能力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知识和能力”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3〕它既是现代公民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制订和实施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们对实践经验或实践活动的认知成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各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是该学科中较为确定、接近共识的内容,是人类积累下来的较为可靠的经验体系”。〔4〕正如语文学科中难以回避的“语、修、逻、文”等知识是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共识,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看到知识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知识不可能是静态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课本中或者学校里所呈现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静止的,它需要通过教师动态的加工和学生动态的学习使其获得意义。正如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5〕这种建构绝对不是随意的,毫无秩序的,它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导引和调控。
  虽然当前各界对“批判性思维”的阐释众说纷纭,但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其一,“批判性思维”是名词性的,静态的,即“批判性的思维”,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如什么样的思维才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有哪些等等;其二,“批判性思维”是动词性的,动态的,即“批判性地思维”,对待任何知识都应该批判性地去反思。这种动静统一的整体性使批判性思维契合了知识的特性,也赋予了批判性思维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与众不同的价值。语文知识,尤其是现代公民需要的语文知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既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应对生活的必备条件。这种知识既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所呈现的知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的书本知识,它更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无限丰富的多元世界中主动地建构,即学生主体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堂中接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对所接触到的陈旧的、零碎的、不完整的“语文”知识和相关的“非语文”知识加以筛选和整理,批判地吸收,主动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审视、考察和吸纳课堂中和书本上来不及呈现的,自身需要的新知识。这样经过批判性地思维后的语文知识才是可靠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才是具备意义和有效的。
  所谓语文能力“不仅表现为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还表现为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更新知识的能力”,〔6〕听说读写也好,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也罢,或者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他人,或者借由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归根结底都是思维的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其中就包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推理技能、分析技能、检验技能、统计技能、决策和问题解决技能等”,〔7〕这种能力在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相关语文能力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提升的基础与保证,如在表达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搞明白听众或读者的期待和需要,从而选择最佳的方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避免答非所问、言不达意的尴尬。
  因此,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于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维”,导引学生认识知识、获取知识、反思和质疑知识,从而建构和完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不再是静态的、无意义的知识。而这种经过质疑和反思的知识又是相关语文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文能力才是真实的语文能力,才是能够解决生活问题,满足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当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为这个过程中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当中,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无疑是不可跳过的有机组成部分。
  批判性思维恰当地将“过程”与“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是“过程和方法”维度的一种外化体现。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实际上强调的恰恰是过程和方法的相辅相成,因为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批判性的、深刻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包含着质疑和反思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审视接触到的内容,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升华为理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不管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经历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是有意义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全面;也只有经历了批判性的思维过程,才能避免在语文学习中狭隘地关注最终的结果,从而以一种贯穿始终的思维品质关注整个学习过程,以一种自觉的意愿和倾向时刻关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策略,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使其朝着有利于语文素养提高的方向发展。如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忽略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极可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最终呈现的文本上;但现实告诉我们还应当关注写作的具体过程,关注最终的文本是如何形成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质疑和反思,在写作过程中应当不断思考某一种结构或者某一个语句是否最恰当,是否最能准确表达胸中之意,然后运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不断改进和完善写作过程。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质疑,使结果重新过程化。如对写作的结果进行重新论证,某一个等级或者某一个分数是不是能准确反映写作的情况。如果评价贴切,如何有针对性地修改作文;如果评价失当,偏差到底出在哪里,自己的理由能不能说服评价者。如此不断展开批判性思维,将写作带入一个新的思辨和学习过程,最终在不断循环,不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静态的,它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学习方法的优化选择和合理运用上,而批判性思维通过反思与质疑的精神关 注整个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借由各种技能和方法导引语文素养的高效建构,这就避免了语文素养建构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真空或静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所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8〕其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应当经过反思;情感也应当是与理智相互制约的”。〔9〕这种反思与制约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更不是盲目地消解,它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支撑和调控。这是因为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精神、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甚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10〕其内在特征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性追求一致。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体现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理性的价值观念,它倡导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倡导个体的自信与自尊,倡导主动地思考,拒绝消极被动地接受,拒绝毫无原则地盲从。它时刻提醒和指导学生跳出原有的圈子去审视接触到的思想意识层面的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反思。任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不能照搬他人的评价而形成,必须经过逻辑理性的反思与论证来建构,批判性思维所包含的这种逻辑理性能够保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合理性与严谨性,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符合审美情趣的,理智的“情感”;科学的,尊重事实和规律的,注重论证与思考的“态度”;以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的,健全的“价值观”。有了批判性思维的辅助,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态度形成和价值观养成才能摆脱强制灌输与权威解读的窠臼。以《项链》为例,一直以来的权威解读是玛蒂尔德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虚荣心要不得。但是仅仅如此吗?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也会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如玛蒂尔德重诚信(按时归还项链),敢于承担(面对债务没有逃避),勤劳勇敢(坚持到底偿还债务)等。〔11〕这种反思过的情感才是理智的,这种认真质疑的态度才是科学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才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
  所以,批判性思维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理智地追求真、善、美,更在于它能够指导学生以一种特有的理性进行独立思考,培养语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证语文素养建构的正确方向。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三个维度中是一脉相承的,它贯穿语文素养三维建构的始终,超越了单个维度的局限,多角度,多层次地满足语文素养建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更加具有意义性、针对性和动态性。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7 月版。
  〔3〕〔8〕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年2 月版。
  〔4〕〔5〕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4 月版。
  〔6〕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 月版。
  〔7〕王习胜,《批判性思维及其技能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年第4 期。
  〔9〕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课程·教材·教法》,2009 年第2 期。
  〔10〕吴格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素养》,语文出版社2003 年11 月版。
  〔11〕董旭午,《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人格夯基》,《教学月刊》,2010 年第1 期。

论语文素养三维建构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