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八股文真可谓命运多舛。贬损它的人简直把它当做洪水猛兽,称其为十恶不赦的害人精,甚至把明朝的灭亡归结到它的身上。据说明末就有人作诗称:“断送江山八股文。”它果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显然是无稽之谈。隋朝倒是没有采用八股取士,不是一样很快就灭亡了吗?而清代一直是八股取士,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这又作何解释呢?因此说,简单地肯定它或者否定它都是不可取的。理智的做法应该是不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它、研究它,从而作出公允的评价来,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让古老的文化结晶在当今的社会中绽放出异彩。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八股文呢?似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八股文文体本身无功过之分。说到底,它不过是明清两代的一种科举考试的工具,或者说只是被明清统治者用来束缚读书人思想的一种工具。就像启功先生所说的那样:“由积弊而引起的谑谥,不但这种文体不负责,还可以说它是这种文体本身被人加上的冤案。”(见《说八股》)我们常说,任何一种工具都是双刃剑。不妨用一个浅显的比喻。比方说,一个酒瓶子,可以用来装茅台酒,也可以用来装假酒,喝假酒中毒的人硬让装酒的瓶子负责,人们肯定会认为荒唐可笑,因为真正应该负责任的是制造假酒的人。在制造酒瓶子时,可以制造出一斤装,也可以制造出半斤装,不过是根据需要而定制。细琢磨起来,八股文这种文体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吗?八股写得好坏与八股文文体一点关系都没有。八股文写得优也好,劣也好,关键在于写作者,对于那些空洞无物、有伤风化的八股文章,如果要打的话,板子也只能打在作者的屁股上。启功先生说:“我曾遇到过用这二字(八股)为贬义词的人,有的竟不知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更不用说八股为什么那么坏的理由了。”(见《说八股》)
如此说来,当今的中国读者,绝不应该把了解和认识八股文视为畏途。八股文毕竟在中国这个地面上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八股文章毕竟凝聚着古代读书人很多心血,通过阅读八股文、研读八股文,可以窥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时代读书人学习画面,对于我们学习国学知识,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良养分都是大有益处的。
二、八股文就内容而言,也是良莠不齐、优劣共存的。过去人们一说八股文,肯定都把它当做传统文化的垃圾,看到它的存在,一般的人都是掩鼻而过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八股文都是以《四书》《五经》为题,由于“代圣贤立言”,因此宣扬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既然是孔孟之道,必然都是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说教,拿到今天来看,显然没有什么意义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它、研究它,结论就不会一边倒了,就会清醒地看到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仅只代表封建阶级的利益,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创造的共同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四书》《五经》在中国,就相当于《圣经》在西方,具有它的传统性和影响力。它代表了我国固有文化的主要部分,由于儒家学说的博大精深,它一直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必读书籍,通过《四书》《五经》的浸染,人们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优美,并发现个人存在的价值,以及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如果人们在阅读《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再能有机会读一读八股文,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因为八股文毕竟是古代的读书人经过咀嚼玩味之后而形诸笔端的,文中夹杂着他们许多深邃的思考、精妙的构思和华美的词藻。当然历代流传下来的八股文,有的也明显带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阅读中由表入里,去伪存真。好的东西汲取,不好的东西摈弃,只有这样才是一种科学态度。
三、对八股文的指责总给人一种“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槌”的感觉。甚至可以说,对有的人来说,似乎有一种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如黄宗羲在明末清初的那场批判八股文的思潮中,一直站在批判的前列,但从内心深处来说,并未忘情于八股文的妙处。进入老境时,他觉得自己的孙子八股文写得好,是一个可塑之才,为了能让孙子顺利通过乡试这一关,竟然不顾及脸面,而去托付徐乾学到时候有所关照。他在《与徐乾学》书中说:“小孙黄蜀,余姚县童生,稍有文笔。王颛庵公祖岁总科考,求阁下预留一札致之,希名案末。颛老相待甚厚。舐犊之情,实为可愧。”(见龚笃清《八股文欣赏》)也有一些人几十年的场屋经历,到最后却“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把一生的怨气都撒在八股文身上,多少年来一直对八股文耿耿于怀、心存介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描绘和刻画八股取士制度的弊端可谓穷形尽相,有时甚至挖苦得淋漓酣畅。但是蒲松龄本人对用八股文选拔人才基本上是认同的,或者说是亲和的。他十九岁被录取为秀才后,每次都应考举人,但始终没有如愿,直至古稀之年才援例成为一名“贡生”。在一部《聊斋志异》里,他更多地把焦点集中在科场不公上,把责任归结为考官的无能和贪赃枉法上,而始终没有把矛头指向八股取士的制度和八股文这种文体。
四、严格区分八股取士与八股文的界限,不能混为一谈。有的人一说到科举制,很自然地联想到八股文,甚至将科举制度等同于八股文。其实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儿。科举制度是起源于隋朝的文官选拔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而八股文呢,不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一种文体,其存在的时间仅仅五百多年,明显短于科举制度,因此不应该将两者混淆起来。
其实,就八股文而言,启功先生的评论是相当中肯的。他认为,明代成化年间定型的八股文只是文体的一种,就像外国的十四行诗一样,既是文体,我们就不会强求人家的诗为什么偏得固定为十四行。对八股文,也应该作如是观。同样,考试要以朱熹注《四书》《五经》为依据,从逻辑上说,它确实是限制了考生的思想空间,许多人对其诟病,基本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但是,八股文作为一种国家考试,规定“考试用书”,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至少是能保证考试公平的一种手段。况且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并不是仅仅考经义,也考时务策论,乾隆之后还有试贴诗等内容。事实证明,八股取士确实也成就了无数的政治家、思想家与一些著名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