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5期 ID: 139115

[ 李馨 文选 ]   

鸠占鹊巢的“悲催”

◇ 李馨

  近来,“悲催”一词颇为走俏。“悲催的加班”“悲催的购房经历”乃至“悲催的我”“悲催的世界”都成了众人慨叹的对象。幽默的网友甚至以“今天,你悲催了吗?”这样的问句来调侃我们的生存状态。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音同形近的词语“悲摧”也正在各路媒体上流行。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个词在用法上别无二致,都常被用来表示以下几种意思:
  1.哀伤,难过。如:
  (1) 英特尔无需悲催:苹果iPad 发货量远低于上网本(CNET 科技资讯网2010 年10 月15 日)
  (2)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束,微博又开始疯狂起来,考生们或悲摧,或欣喜,或再度祈祷。(凤凰网2010 年12 月20 日)
  2.形容情况、境遇等悲惨或不顺。如:
  (3)对杭州的王先生来说,昨天可真是悲催的一天。他在家洗厕所,结果氯气中毒了;被送进医院急诊室输液,包又被小偷拎走了……(《钱江晚报》2010 年11 月18 日)
  (4)今年最悲摧的占座案例在扬州大学!这位悲摧的学生由于占座太投入,结果成了“缺考”哥。(龙虎网2011 年1 月12 日)
  3.作为失望、后悔、无语等各种不愉快情绪的表达符号。如:
  (5)悲催的是,比赛并无想象中的华丽高贵。(人民网强国论坛2010 年11月12 日)
  (6)悲摧的降温!(《南方都市报》2011 年1 月15 日)
  “悲催”和“悲摧”的大面积泛化始自2010年。在百度上,用“悲催”和“悲摧”作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相关网页分别为44,500,000多篇与15,100,000多篇。因为被频繁地使用,“悲催”和“悲摧”很快便处在了人们语言中枢的兴奋点上,所以一旦使用者,尤其是喜欢跟风的网民想要描述“悲哀、难过”一类的不愉快心理,其大脑词库中首先蹦出来的词恐怕就是“悲催”和“悲摧”。有人不分场合不问对象地到处运用它们,有时甚至到了不借助特定语境就难以确切把握它的含义的地步。当然,泛化也就意味着流行,很多流行语,如“郁闷”“杯具”,都经历过类似的泛化阶段。
  从语法层面看,“悲催”与“悲摧”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谓语、状语等。可以确定,二者是同义异形关系。那么谁是“正品”谁是“盗版呢”?历史溯源的结果告诉我们:“悲摧”才是“正品”。
  “悲摧”一词古已有之,表“哀伤”之意,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大悲摧”可为较早的例证。因为“悲摧”在古代就不是常用词,现代更是少用,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收录它。最近几年,“悲摧”重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除去本义,还承载了上述的2、3两个新义项,变成了一个经由“旧词复活”途径产生的“新词语”。可是“悲催”呢,不仅在工具书中查不到,而且在古籍中也难以找到用例。它在语音、词义与语法功能方面与新“悲摧”又完全一样,只是语素“催”与“摧”的部首不同而已。因此,套用古汉语的说法,我们认为“悲催”应该是“悲摧”的“假借词”。它的产生与“悲摧”中“摧”的语素义过于冷僻有关。《汉语大字典》:“摧:⑥忧愁,悲伤。……汉苏武《诗四首》之二:‘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唐李白《丁都护歌》:‘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虽然古代用例繁多,但“摧”的这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绝少使用,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书中“摧”的义项只有一个:“折断,破坏”。有些人在使用“悲摧”,尤其是用各种拼音输入法录入音节“beīcuī”时,因为不了解“悲摧”中“摧”的含义,就极易选择高频词“催”,这样,“催”便替代“摧”,完成了与“悲”的组合。 尽管“悲催”也属于“生面孔”,但汉语合成词的构词特点已经让人们习惯了先从字面去分析词尤其是新词的意义,“悲催”从字面上又很容易让人产生“悲惨得催人泪下”的联想,所以当习惯了戏谑与渲染的网民在描述不幸境遇、表述糟糕心情时就更倾向于选择“悲催”而不是“悲摧”了。随着以讹传讹范围的扩大,正宗的“悲摧”在使用频率上日渐落后于高仿品“悲催”,从前面提及的数据来看,后者的使用频率是前者的近3倍。可见在语言使用中,“习非成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在比较“悲催”与“悲摧”的同时,另有一个同音词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它就是“悲衰”,这里的“衰”要读“cuī”。同样用百度进行关键词检索,得到与“悲衰”相关的网页26,200,000多篇,虽在数量上不及“悲催”,但已经超过了“悲摧”。而从时间上看,“悲衰”的出现甚至比“悲催”还要早些,早在2005年左右,“悲衰”就已经有很多用例了。它之所以没像“悲催”那样迅速得到推广,应该与“衰”在“悲衰”中冷僻的读音“cuī”脱不开干系。就像“忧愁、悲伤”并非“摧”的常用义一样,“cuī”也不是“衰”的常用读音。因此,在与后来者“悲催”并行了一段时间后,“悲衰”最终还是处在了下风。
  由此看来,“悲催”的流行,不仅仅是源自“鸠占鹊巢”,还经历过与“悲衰”和“悲摧”的PK。三足鼎立的态势下,三个词语究竟哪个更得民心?就目前的情形看,“悲催”恐怕会是最终的胜出者。

鸠占鹊巢的“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