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柳斌,1985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1989年到1994年,兼任国家语委主任,1994年起兼任国家总督学,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学校作为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基地,承担着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规范语言文字应用习惯等任务,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应用影响着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这种大背景下,该如何定位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字对于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什么,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柳斌。
教育存在于语言之中
记者:您曾经担任国家教委和语委的主要领导,亲历了许多重大的教育改革事件,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等等。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语言文字,如何看待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的?
柳斌: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人人都离不开,但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常常也是语言文字。我曾经写过十首关于语言文字的诗,叫做《语论》,在“小引”里我讲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并发展了语言,人类又通过语言拥有了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社会,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内容是劳动创造了语言。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生产工具,其实人在使用、生产工具之前,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会讲话,会使用语言。
应该说,人类是通过劳动、通过社会活动拥有了语言以后才创造了世界,才有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我们要有这个认识,不然就不懂得为什么要热爱我们的语言,就不懂得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
我认为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语言文字的学习首先是在中小学阶段,虽然小孩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语言,但那毕竟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口语阶段。要进入语言和文字的正规学习应该是到学校教育阶段,尤其小学阶段,这一阶段是学语言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语言的最好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小孩子对语言非常感兴趣,而且记忆力特别强,从心理学上讲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学校应该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因此,首先要把语文课上好。
2000年10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级干部、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认识这个法的重要意义,要把这个法学习好、贯彻好。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从目前来讲,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要强调和重视母语的学习。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经过多年积累,是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宝库。我讲“我语先我在”,是说我们使用的语言(母语)是先于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进入了自己母语的语言环境中。
作为中国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之外,还要重视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什么要重视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呢?因为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还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的家园,一种文明的家园。也就是说,精神在哪儿?在语言之中。文明在哪里?在语言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哪里?在中华民族的语言之中。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哪里7在中华民族的语言之中。所以源远流长的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有责任看护好,有责任建设好。
第三,语文最重要,力学趁少年。为什么要重视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因为语文最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
记者:弘扬中华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信息化都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文化传承之所,是信息化的前沿,因此学校成为这三项工作的一个交汇点,如果从这方面考虑,您认为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该如何作为?
柳斌:教育存在于语言之中,文化存在于语言之中,信息存在于语言之中。当教育国际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的时候,唯有民族语言最能体现教育的民族性。现在一些高校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在讲教育国际化,好像谁的教育国际化口号喊得响谁就先进。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什么都要国际化,如果教育都国际化了,还有什么是中国的呢?我觉得只有一样是最能体现民族特性的,那就是语言。如果国际化“化”到连汉语都不用了,全用英语上课,那就彻底完蛋了。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讲得很好,他说:“汉语言文化既是我们教育民族性的根,也是教育人文性的根。”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个不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干部来讲,要他重视教育、重视文化、重视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希望寄托于一个不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干部身上,那也是要失望的。学校的校长、教师,其实都应该成为优秀的语言工作者,因为无言之教是不存在的。有的人马上就会说怎么不存在,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就不用语言。我要说:是的,身教重于言教,但身教最终还是要以言教作为达意的介质才能产生作用,身教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词汇的诠释产生作用,也就是说无言之语归根到底还是语。
文化、教育、信息,这三者实际上都是因语言而存在的,所以把这三件事做好跟把语言文字工作做好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如果真正重视教育、重视文化、重视信息化,就不能不把语言文字工作搞好。
语言文化修养是素质教育的理想追求
记者:2004年4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在城镇学校普遍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校和省级示范校。2007年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已经产生,今年将评出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校。我们知道,除了语言文字示范校,还有各种各样的示范校。示范校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您认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应当在哪些方面起示范作用呢?
柳斌:示范校这个概念应该是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布之后,由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来的。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高校提出建100所“211”学校,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百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职业教育则提出要在全国每一个县都建一所职教中心。基础教育原来想提出建设1000所重点学校,后来由于考虑如果提“重点”二字,就会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这些学校中去,不利于学校之间缩小差距,所以基础教育就不提“重点”了。不提“重点”,叫什么呢?后来就定为示范性学校,要求学校在教育质量上下工夫,当时对示范性学校的要求是“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即在全面发展方面创
造出优良的成绩来,在素质教育方面能够起示范性作用。
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与普通的学校有什么不同?你提到的那个国家语委文件里大概已经有了具体要求。我理解的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除了把普通话当做课堂教学用语以外,还应当把它当做校园用语。示范校不仅仅是课堂上要讲普通话,在校园里面交谈、沟通也要用普通话,要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此外,课堂作业、板书、墙报、文艺园地、宣传栏,有的学校还有手抄报、标语,各方面都应当使用规范字。示范校在这些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当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记者:2006年,实施素质教育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明确了教学语言和规范汉字的法律地位。您认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有哪些新内涵,该如何定位?
柳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这对语言文字工作当然会有一些新的要求,但首先还是要把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工作进一步做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两项任务现在并不是完成得很好,推普的问题仍然任重道远,汉字规范的问题现在也不太令人满意。要解决社会上推普的问题、要解决社会上用字不规范的问题,首先要从学校抓起,所以这两项任务在学校是不能变的。要继续加强,要努力做好,已经做得比较好的要做得更好。这一点要十分明确。
语言文字问题,不仅仅是普通话和规范字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对此讨论也比较多,当前有些认识还比较混乱。要推广普通话,有人就提出保卫方言;要规范汉字,有人就提出要恢复繁体字,有的人还在继续乱简化。除此以外也还有新的问题,比如外语使用极端不规范,网络语言不仅仅在网络上盛行,而且大有侵入大众媒体的势头。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还是任重道远。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两项最基本的任务还是要牢牢抓住不放。
第二是继续做好规范字的使用工作。规范字是1958年周总理做《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后开始使用的。当时汉字简化工作动员了各方面的人士,动员了很多专家参与讨论,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最后制定出当时的简化字方案,这是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研究的结果,而且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到楷书,总体上是个简化过程,这是历史规律。汉字不是越写越繁,而是越写越简,这是符合书面表达的需求的。要是字的笔画很繁多,书写就很不便利,也就不可取了。
除此以外,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中小学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完成这项任务而努力。语文课当然要发挥独特的作用,语文课除了要很好地贯彻语言文字法以外,某些方面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正确、规范,而且还应该对语言艺术、情感表达、人文修养等方面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正确,而且要求美好。
我上面讲到的刘铁芳教授对语言文字是很关注的,他说,当“运动鞋”变成“斯伯特”的时候,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演变为“我的爱赤裸裸”的时候,当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扬言“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时候……汉语言的魅力就大大丧失了,这样的语言背景对语言和教育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因此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语言教育任务很重,如果还想保持或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字传统,就必须对语文教学有更高的要求。
现在有些专家提出要恢复国学,如果一个人一点都没受过唐诗宋词的熏陶,没受过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那么从文化的意义上讲,他还能算是一个中国人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除了推普和使用规范字之外,如何把语文教学搞得更好一点,如何使我们下一代的语言文字素养更高一些,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西方有一个哲人讲过,因为你拥有语言,所以你比动物更优秀;如果你语无伦次,那么动物就优于你。我们不但要有语言,而且要有较高的语言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语言能够达到一个更加美好、更加优秀的境界,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写字教育,让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有的代表还认为,书法教育可以不依附于现在的语文课而独立开设。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写字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在江西赣州采访时,也了解到那里的有些学校每天下午统一上二十分钟的写字课,对教师的“三字”(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也有较高的要求。您是否赞成写字或者书法独立开课?
柳斌:我赞成。开设写字课是我国小学的优良传统,以前小学都开写字课,我上小学的时候低年级普遍开设有写字课。在高科技时代不但不能削弱写字教学,还应当加强。我认为写字有三项功能。首先,它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由什么构成?学习能力主要是以识字、阅读、运算三种能力为核心构成的。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关系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学习能力就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更无法谈到终生发展。在识字阶段既要重视对字的认读,又要重视对字的书写,识字和写字是构成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有的字只读不写还不能够牢牢掌握。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读,但一写就错,就是因为没有动手,没动手就印象不深刻。所以读只是表层地掌握了一个字,会写才是真正掌握了。因此字既要会读又要会写,写字应当是学习能力的一项奠基工程。
另外,这还是个习惯养成的工程。做学问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小开始。从哪里开始?从写字开始。你看看很多大家,为什么能够成就学问,就是因为他们对于专业学问一丝不苟,这些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而写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一笔一画,要规规矩矩。不但要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美观。在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习惯以后,孩子们在做人、做事、做学问各个方面都会不自觉地迁移,从而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功。
写字还是一种传承文明的基础工程。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文字,文字是有声语言在书面上留下的痕迹。如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吟诵这首诗时的声音已经消失了,但诗句却通过文字保存下来,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够凭借文字想象多年以前李白的吟诵。另外,我认为在写字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即还要学习书法,这是一项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工程,正因为如此我赞成开设写字课。但这需要一点时间,我认为学校的教学计划需要做点调整,安排一点时间出来,在小学阶段开设写字课。
记者:您怎么看待有些媒体报道的有些地方的小孩子基本上不会讲方言这一现象?
柳斌:随着人口流动数量的增大,一部分小孩不会讲原来的方言了,我认为是正常的,不必为此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忧虑。我
们国家从来没有禁止方言的政策或者做法,方言的使用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因此有些地方有些人提出保卫方言的口号是不恰当的,是无的放矢:没有人要禁止它你保卫什么?
我们从1956年开始推广普通话,现在是2009年了,50多年来,成绩巨大,要充分肯定,但根据《2007年中国语言文字生活状况报告》的数据,能够用普通话进行沟通的人口比例是53.6%,也就是说13亿人里面还有6亿多人不会讲普通话。在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不能用普通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所以推普工作不容松懈。
小孩子学会讲普通话,影响到他的家长也讲普通话,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情。小孩子既会讲普通话,又能讲方言,不是更好吗?普通话主要是面向公众,比如公务人员、大众媒体,宣传、广告、广播、公共事业必须用大家都能够听懂的普通话。至于一家人自己讲话用方言,国家并没有禁止,而且你既学了普通话,又可以讲方言,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记者:有人说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不是中心工作,不是全局工作,很容易被忽视。您认为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应当如何看待这份工作?
柳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我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但要有责任感,而且要有危机感。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因为一个法国商人发言的时候没有用法语而用英语,很生气地指责“你难道要让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吗”,然后愤然退出。还有俄国总统普京亲自批准要设立一个最高的俄语推广机构,由他直接管理。德国为了推广德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所歌德学院,我们建孔子学院也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做法。
一种语言要在世界上有地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这种语言本身是优秀的,另一个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要多。这两点缺一不可。汉语应该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它的表达和描绘客观世界的能力都很强,它的音韵很美,而且它有创新和包容的能力。无论出现什么新事物,我们马上可以用汉语表述出来,用汉语已有的词汇也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词汇。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很多,但主要是我国13亿人口。按照孔子学院的统计,全世界有3000万人学习汉语,这个数量是极少的。因此没有危机感不行。我们的语言在世界上远非强势语言。
温家宝总理曾经问钱学森教授:我们如何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呢,为什么不能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钱学森认为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但是我认为诺贝尔奖是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并不是中国人没有这个能力。还有就是语言的原因。我看过欧洲一个语言排位的资料,第一大语言是英语,第二是德语,第三是法语,第四是俄语……它是根据一种语言的著作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数量和其他语言著作被翻译成该种语言的数量来排序的。从头排到后面,排了十几位也没有汉语,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即使有了好的著作,人家也看不到,不了解,也不认可,怎么可能得诺贝尔奖呢?我想语言因素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既然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又有优秀的语言,我们就不但要对自己的语言倍加爱护,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而且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也十分珍视和热爱我们的民族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优秀的语言进一步得到保护,得到健康发展,从而让更多的人使用这种语言文字,这样才会在世界语言中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记者: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