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见解,从而具有一定的首创性、科学性。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表现为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
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训练呢?
1 激发兴趣,养成质疑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而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不同观点,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2 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地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应着重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如《燕子》一课中有这样的描述:“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
3 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学生提问后,接着要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的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后,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想象在发展思维、培养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1 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方法,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不断积累、分析、综合、归纳,用于课文理解和作文训练当中。
2 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成~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要着重抓好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丰碑》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先让学生说出这个词的本义,然后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
(2)作文。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是打开思路、丰富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扩写、写童话、看图作文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可以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述。
三、打破定式,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要帮助学生努力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完成。以识字教学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 ……
2 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文,当教师问“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时,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可以天天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没有?”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求异思维的反映,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 适当安排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答案固定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