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7期 ID: 138338

  

论点摘编

  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
  
  汪霞在《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对课程理论的作用不能简单、片面地理解。就本质而言,课程理论不是工具,不具有可操作性,把“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理论价值的唯一标准,会极大地窄化课程理论的内涵和层次。课程理论的深层价值在于唤醒觉悟、启迪智慧,在于提供理智资源、精神引领,在于促进理论思维的形成和看问题视角的转换,在于拓宽、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提供实践指南,更不在于提供周到、精确的操作程序。另外,不同的课程理论作用的发挥也是不同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往往因为其行动性和问题解决性的特点而更容易受到欢迎,纯粹课程理论由于天然存在的与行动、操作的距离,而常被误解、排斥。课程理论作用的发挥还与理论运用者的素质、经验和智慧,以及对所运用理论的理解有关,也有赖于特定的环境、条件或氛围。其实,任何一种课程理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可能概括或解释全部的课程现象、课程问题。所以课程理论的作用不可以忽视,亦不可高估。
  (《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4期)
  
  广告对青少年文化的影响
  
  陈骁在《广告对青少年文化的影响及其应对》一文中指出,广告是企业用以推广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常用营销手段,它的特点是通过创意将艺术表现手段与产品或服务特点结合起来,在特定大众传播媒介上保持高频率的曝光,以影响目标对象对品牌、产品的认知或态度。对于广告商来说,青少年群体也是培养品牌忠诚的目标之一。不少广告在促进青少年打破受传统定式影响的思维方式上起着积极作用。但是,不少广告不停地向青少年灌输消极的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大多以青少年个性的彰显、炫耀性消费为切人口,使现代广告强化了青少年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和狭隘性;青少年的社会观介于模糊与现实之间。要防止广告对青少年产生不良侵害,就要对行业进行专门的立法,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条款,要建立广告自律组织,对青少年电视广告进行监管:要对青少年实施媒介素质教育,以帮助他们建立对信息进行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5期)
  
  中小学校训
  
  李继星在《中小学校训初论》一文中指出,校训是指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用简明扼要的词句表述的、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训导性规范。它是学校精神文化子系统的一个文化要素,是软规范中的一种,具有训导性、概括性、精神性、战略性、渗透性、相对稳定性、独特性等特点。目前有的学校在校训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把校训I当成学校办学理念或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来起草;校训过于形式化,很多都是“四词八字”;校训的内容过于肤浅或政治化,而且雷同严重:校训过于深奥,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校训的要求过高,难以转化成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规范:把校长“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校训只适于学生一方,没有考虑到教师等学校成员:过于频繁地修改校训:不重视宣传和执行。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制定校训时,就要系统地总结、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独特文化;全面、科学地分析学校目前和将来的环境与条件:要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校训;要认真研究、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校训、园训、企业训辞等;要请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的单位或专家给予必要的指导;不要过于超前、理想化、好高骛远;要用深刻、简明、直白的语言科学地表述校训: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广泛地研讨,深入地论证;要在实践中检验,并适时对正文和释义部分进行必要的修订。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
  
  王尚文、王诗客在《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一文中认为,语文课是以语文为内容、以语文为旨归的实践活动课。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提升,这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必须以学生为读写听说实践的主体;二是不能没有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有其特殊性,他们尚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还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于是教师之教就成为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但教师之教并不是灌输知识、训练技能,而是通过教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亦即成为读写听说实践主体。正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读写听说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不断走向成熟,成为真正合格的进而是优秀的读者、写者、听者、说者。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培养、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能否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读写听说的实践主体,是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主要标准。
  (《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4期)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值得期待吗?
  
  目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别敦荣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值得期待吗》一文中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个单纯的素质或负担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知识、人和社会的发展等诸要素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在当前科技革命、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在文理融合基础上有侧重的分科教育模式既有利于全体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普通知识,获得未来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又有利于学生节约时间,专注于一定范围的、一定性质的知识领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这是协调教育的时效矛盾,摆脱现代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设计。另外,我国的高中教育应当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职业性向,或为养成一定的职业性向打好基础,而高中文理分科教育正是协调教育功效矛盾的重要手段。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倾向,选择在文科还是理科接受教育,以提高教育效率,扎实地掌握文科或理科知识,为深造或就业做好准备。其实,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出路不在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而在于教学改革。只有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不再只是记忆的仓库,而是自身生命的体验者、兴趣的发现者、美德的培育者、认知的构建者,我国的教育才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
  
  徐学福在《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一文中指出,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各科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但课改推行至今,人们对什么是探究、为什么要探究、如何探究等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在许多教师乃至研究者看来,儿童天性好奇,充满探究欲望,探究是“儿童本性的回归”,一切由儿童自己做主。与此相应,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不加干预,任其自流,导致探究学习的泛化与低效,产生问题泛、方法泛和结论泛的失范现象。其实,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应模拟专业探究,类似学科知识的再发现,本质上讲仍是一种文化继承过程。它不同于好奇心驱使下的自发探究,而是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也不同于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接受学习,而是旨在获得学科素养的建构性学习,即在探究过程中将学科的知识、方法与精神有机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要达到这目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其超越个人经验,符合专业探究的传统与规范。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科结构,关注认知结构,并通过教学结构的干预,在探究过程中用学科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育学报》2009年第2期)

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