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乔晖《语文教科书多样化探析》,原载《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6期。
[原文摘要]语文教科书的多样化形态可以从结构方法的多样化、内容选择的多样化、教科书内容呈现的多样化等层面分析,而这种多样化形态的出现又往往由课程形态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言语活动的特色化等原因形成。语文课程的变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语文教科书在实现多样化的进程中,借助于编撰策略和技术的借鉴与改进,实现由教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移,从语言学习对象到言语活动凭借的定位变换。
作者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母语教材多样化的三种呈现形态:一是结构方式上多样化。作者指出,综观国内外母语教材,结构方式基本有分编与合编两种类型,其中,国外教材分编的比较多,基本有语文和文学分编,语言、文学、写作分编两种情况。我国教材基本都是合编,把听说读写等内容混合在一起编写。二是教科书内容选择上多样化。国内外的母语教材基本都是以选文为主体,但不同国家选择的范文内容不同,有的以人类衣食住行等经验为内容选择,有的以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为核心选择,有的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中心选择。三是教科书呈现上多样化。作者认为,教材编者不仅要从外观上增强教科书的吸引力,而且要从提出课题、展示课程内容的步骤和程序上有力激发和维持学生言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其次,作者分析了国内外母语教材多样化形态形成的三个原因:一是由于课程形态的多样化。作者认为教材编者对语文形式类知识和语文内容类知识、对教育心理学中的三类知识、对语言与言语、文章与文学等各类知识筛选与组构的不同抉择,会引发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呈现形态。二是由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作者认同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与目标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的观点,并认为这种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母语教材的多样化呈现形态。三是由于母语言语活动特色化。作者分析了当前主要是我国语文教材以选文为呈现核心的现状,主张把语文教材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言语表达上,要求语文教材要大大增加语言实践活动的分量,并认为教材编者在活动要素选择的不完全一致、活动要素的组合方式的不一样、活动要素相互关系的不同处理、活动要素扮演角色的不同分工等方面的努力,会引起教科书的多样化呈现形态。
最后,作者探索教材编制多样化实现的三条路径:一是教材编制中要实现由教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移。作者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课程观正在实行“从突出教师兴趣的教学活动到突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的转移,母语教材编制上也应实现这样的转移,主张编者在教科书每一环节的设计上都追求养成学生言语活动主体意识的目标;二是教材要实现从学习对象到活动凭借的定位变换。作者认为,语文学习是学习者凭借“言语作品”,在“言语活动”中获得“言语能力”的过程。因此,教材必须实现从学习对象到活动凭借的定位变换。教材设计中要多样化地创设让学生参与言语活动的生动活泼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提供学生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活动的机会;三是教材编制中要实现教材编撰策略和技术的借鉴与改进。作者主张汉语文教材要从静态的单一样式转向动态的多样化类型,需要对国外教材编写经验的吸收与借鉴,当然,这种吸收与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照搬。
从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发布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中规定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到现在我国同一学段拥有数十套语文教材,中国的语文教材编制多样化探索道路已经历了20多年的进程。20多年里,语文教育研究者也提出诸多教材编制方案,如学者有的主张建立启发式语文教材,有的建议编制主题—情境式教材,有的学者主张编出活动性教材,有的建议编写生活化教材,还有的呼吁建设言语实践型教材等等,不一而足。但综观中国实际编出的诸多语文教材,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就是尽管诸多教材在编写体系、体例上各有追求也各有所长,但实则无大的本质区别,最多算是一家几口人的热闹。因此,汉语文教材编制多样化的探索仍然是诸多研究者需下大气力攻克的难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国内外母语教材的综合比较,提出诸多关于教科书编制多样化的思考与主张,尽管有的主张阐释和表述得还不太清晰与明了,但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发其他研究者的思考,并为之提供借鉴。
[评议文章]郭超,邱志飞,谢静《一则英国母语教材中单元学习引导设计的启示》,原载《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原文摘要]从英国母语教材中某一单元引导问题的设计出发,探讨英国母语教材中单元引导问题的设计特点,指出我国教材在单元引导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诱导性、选择性、逻辑性等方面应从中学习。
在单元引导问题设计上,文章对我国语文教材与英国母语教材作了区别和分辨,对我国语文教材编者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方面,作者认为英国母语教材问题设计得很开放,这种开放性一是问题设计的角度很好,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回答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二是表现在对问题表达的处理上,问题设计重点明确,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较而言,我国语文教材中单元引导的设计多从设计者角度出发,对学生考虑很少,多以总结性材料下定论的形式呈现,开放度不够。
在问题设计的诱导性方面,作者指出英国单元引导问题设计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给出结论性材料让学生根据文章去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这让文本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对学生有较大诱导性,能吸引学生解决问题。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则多以“品味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这种陈述形式呈现,这种单纯指出学习重点但没有方法指导的单元引导材料,对学生指引性较差,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引导材料进行自主学习。
在问题设计的逻辑性方面,作者指出,英国单元学习引导问题的设计是线性的,单元话题作为设计核心贯穿始终,教材编者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单元话题,不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掌握单元核心话题,问题遵循由易到难顺序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能够逐步深入,进而保持了思维的连贯性。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单元引导设计,其一些思考式的引导材料设计,往往都是一题解决一个问题,各题之间缺乏内在关联性,缺少单元核心,问题之间逻辑性较差。
中外母语教材编制对比研究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教材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该文选取了中国和英国教材编制中单元问题引导这个点,并作了较具体分析与阐释,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评议文章]潘涌、陈玉佳《二度创造——从“教师文本”到“作者文本”》,原载《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第5期。
[原文摘要]传统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教师对“作者文本”二度创造缺失,这导致教师实际教学中话语自主权沦丧,创造意识泯灭,创生能力丧失。“教师文本”应是对“作者文本”的教学化超越,文本二度创造具有多个前提和若干维度,它包括重塑性转化、创新性转化、批判性转化等代表性转化类型,具有春风化雨,促进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目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教材二次开发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文章首先揭示目前我国语文教师教材二度创造的严重缺失现象:教师话语权严重沦陷,创造意识基本泯灭,创生能力严重匮乏。作者认为,这是我国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的指令型课程范式的必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