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4期 ID: 136539

[ 张福圣 文选 ]   

有的放矢 日积月累

◇ 张福圣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艺术精华,其营养价值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2008年始江苏省在考试说明中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10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加了文学名著阅读这个部分。名著名篇阅读,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共计15分,这更凸现了试卷的文学性色彩,也更彰显了文学素养命题意图。在高三复习临考阶段,在熟悉名著内容的的基础上,考生如果能够了解名著阅读试题命
  题规律,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再采取适当的强化训练,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注:空白处即为本半年度未设置考题。
  通过上面图表,我们可以作出以下推论:
  1.每份试卷所考查知识点会涉及7部作品,其中选择题5部,简答题2部。每部作品不重复设题。以中国名著为主,至少会考查2部外国作品。
  2.《红楼梦》、《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等容量大、故事性强、情节复杂的作品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其中《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年进行了三次考查,而且具有必考的趋势。其他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出现的机率比较大。
  3.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侧重点:小说(7部)重在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的考查,尤其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戏剧(2部)以矛盾冲突为重点;诗歌以意象为重点。
  4.命题的范围面广点多:古今中外多个时空;文学常识、作品内容、艺术特色多个侧面;小说、戏剧、诗歌多种文体。
  二、备考方案
  十部名著,约有350万字,要想在紧张、繁忙的高三一学年中读完、读透,难度是比较大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考生游刃有余应对考题?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尝试,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方法,供广大师生参考。
  1.同学讲坛,彰显优势。
  作为高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几部作品。根据他们对作品的掌握情况,我们把学生分为十组,分别以十部作品作为小组的名称。例如:《红楼梦》研究小组,《三国演义》研究小组,《哈姆雷特》研究小组等。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彰显优势,最终扬长补短,资源共享。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课题撰写读书笔记,尝试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读名著。比较好的作品在每周的阅读课上由作者到讲台前发言,发言完毕后可接受同学对所讲内容的提问。通过这种“同学讲坛”方式,让学生首先至少精读一本书,每周至少倾听九个关于名著的讲座。例如我们班的《三国演义》研究小组工作特别出色,写出的读书笔记《仁者无敌》不仅在班级交流时好评如潮,而且还获得市级读书竞赛三等奖。组长王洋同学还应邀作了《谋士的命运》、《屡试不爽的“火烧”》等专题讲座。精确地记忆、流畅地表达使他成为我们班上的“三国通"。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读作为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分别占45%和16%,这种读原著、写笔记、做讲座的方式,就让学生一下子摄取了大约61%的信息。
  2.影视激趣,抛砖引玉。
  影视作品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再现,是对原著的一种视觉解读,是现代人了解中外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恰到好处地播放一些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经典影视剧,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普及主干知识,还可以发现重要的学术问题。像古典作品《红楼梦》中我们可以选择《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第1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6集)、《刘姥姥喜游大观园》(第24集),《三国演义》中可以选择《桃园三结义》(第1集)、《官渡之战》(第22集)、《火烧赤壁》(第39集),在现代作品中可选择《阿Q正传》、《雷雨》、《边城》等影视剧。例如:在看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6集)后,许多同学对秦可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贾珍对其之死如此伤心?为什么选择王熙凤来协理宁国府?要想解决问题,就必然要阅读原著,甚至要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刘心武的《秦可卿之谜》。往往学生在看了某部作品后,自然而然地兴起一股研究原著的热潮。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强烈兴趣驱动之下,再来研读原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日积月累,冲刺15分。
  名著名篇的阅读要做到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所以,我们要化整为零,每天坚持,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章节。这样,细水长流、日积月累、才能有备无患。我们可以每天布置四道名著题(《红楼梦》+《三国演义》+其他两部各一题)书面作业。一周为一个循环,既重点突破(《红楼梦》、《三国演义》),又全面(其它8部)拓展。在次日的上午利用课间操后的十分钟时间,以多媒体投影片的形式公布答案,并全班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原著或相关资料,尝试自己组织答题;最后再校对答案,比较优劣。一个学期(以20周来计算)下来,每位同学至少可以完成400道经典试题,在习题的引领下每周都把十部原著翻阅一遍,做到熟能生巧。
  4.名著竞赛,脱颖而出。
  笔者所处的县市每年在四月份左右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名著竞赛活动。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让每位学生了解上一年度高三竞赛题(以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是发动宣传。在新高三第一学期末(12月份左右),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初赛,选拔有潜质的人才,为名著竞赛活动做准备。在本届高三第二学期四月左右的时候正式参加比赛。这样的层层选拔机制,让每位文科学生都行动,让每位名著爱好者都心动,脱颖而出的选手代表班级、学校参加比赛,最终载誉归来。竞赛是个手段,其目的是对所有学生进行一种促动,对获奖者是一种激励。
  5.有的放矢,规范答题。
  了解名著阅读试题的命题类型与常见的设问格式,掌握规范答题的要领和技巧,以提高得分率。题型分为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1)选择题:选择题三年来都是五选二,并且是选出错误项。常见错误选项的类型有:张冠李戴,顺序颠倒,强行拔高,无中生有等。例如2010高考附加题选择题中错误项为AD两项(A项,砸龙碑、拿宣德炉的不是阿Q,是假洋鬼子,张冠李戴;D项,哈姆雷特复仇举动不是为争得骑士荣誉,无中生有。)考生尤其要关注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和关涉的人物。
  (2)简答题:要素都要涵盖,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时,应紧扣形象类答题思路来回答,即情感+性格+身份。例如2008年高考附加题“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关键词为: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经过江苏省三年高考的实践,名著阅读题题型稳定、难度适中,达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查目的。只要我们考生有的放矢、日积月累,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