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4期 ID: 136531

[ 毛林 文选 ]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毛林

  “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因为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高考作文的写作,所以重点选择第二个义项来探讨。
  为什么选择“思辨”一词来探讨作文写作呢?这是因为,“思辨”一词在当下高考作文的写作状态中既稀缺又热门,说稀缺是因为目前能够体现思辨性的作文不多;说热门又正是因其稀缺性所引起的,很多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见解。笔者也在此凑凑热闹,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结合“思辨”的词典意思,笔者认为思辨应该是思想性和辩证性的统一:一是要有思想震撼力,有一定的哲理(思想深度);二是具有辩证性思维,能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能做到正确把握对立与统一、个性与共性、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全局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正面与反面等等关系。
  由以上可以看出,思辨性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高考作文的思辨性该如何体现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陋见。
  一、思辨出深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刻,而深刻是思辨结出来的硕果。很多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思考浅尝辄止,不愿做深入细致地分析;或者讲大道理,泛泛而谈,不愿从小的角度切入;或者罗列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详略。因此,作文一定要做到“慎思之,明辨之”。从思辨走向深刻,那么,怎样在思辨的基础上做到深刻呢?
  1.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对材料要严格取舍,选取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尽量开掘它所蕴藏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从题材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来。同时要善于由浅入深,不断提升思维高度。哲学家王夫之曾说过“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卷四),也就是说,看问题时,要多设疑,处理好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文章的立意不要停留在“是什么”上,更应在“为什么”上深入开掘,要放在整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历史,文化、人性、教育等大背景下去思考,挖掘原因。比如,拿2010年全国卷Ⅰ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来说,就有考生用因果关系来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部分猫去吃鱼,而捕鼠的猫越来越少呢?于是想到导致这一现象的责任不在猫本身,而在猫的主人对它的宠养,于是生发出了现实生活中有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是一篇非常有见解的文章。
  2.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要善于运用辩证法,因为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议论文最忌这一点。当然要运用二分法也不能“五五分成”或“各打五十大板”。我们在辩证思维的过程中,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但在写作过程中,则只需就其“一面”谈深谈透即可。例如,“近墨者未必黑”应重于谈内因的作用,“弄斧到班门”应侧重于谈进取创新。
  3.作文要善于运用对比,对比产生思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对比才能出真理,产生思辨力。比如许多著名的演讲家都善于运用对比来说明是非曲直,使人们充分地明了其中蕴涵的道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就运用了一连串富有对比性的现象,如平等与歧视、白人和黑人、财富和穷困、梦想与现实等,来讲清楚道理,启发人们的思考,反对种族歧视。
  那么如何比较分析才能有深度呢?那就要善于正反对比或者同中求异(从相同背景的材料思辨分析寻找其本质上的不同点)、异中求同(从不相同背景的材料思辨分析寻找其本质上的相同)。我们的课文《过秦论》、《六国论》就是最好的典范。《过秦论》通过对“九国之师”秦、陈涉三者之间“攻”和“守”的悬殊力量的对比分析,得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这正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果。文章就是这样对比反衬,同中求异,揭示主旨的。而《六国论》将六国与秦国的情况和北宋与辽、西夏的情况对比,异中求同,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再比如:抉择之难在于不愿低头。一个是乌江自刎,一个是卧薪尝胆。项羽和勾践都曾经是逆境中的“孤儿”,却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面对死亡,一向傲气的西楚霸王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身死绝境,勾践却忍辱负重,最终重振国威。生死的抉择,折射了不同的人格。项羽不能选择苟且偷生,只因他不愿低头不愿屈服,不愿相信能屈能伸是大丈夫所为……(《难题》2010年重庆考生)
  这段话作者拿项羽和勾践进行对比,多角度、立体全方位地反映了“难题”这一主题,值得大家借鉴。
  4.以小见大以其思辨性色彩,也是体现深刻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小见大就是抓住议论对象的主要特征,以个别体现一般,以点体现面,以片断体现生活的长河。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描写村小学教师上最后一堂法文课、向祖国语言告别的小情节来反映整个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对《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及其性格变化并没有采取正面的叙述而是通过卫老婆子和祥林嫂自己的口讲出来的,节省了大量的篇幅,使得整篇文章简洁精粹,震撼力强。可以说抓住了“一斑”而“略知全豹”;抓住了“一目”而“尽传精神”。再比如,2010年上海一考生的《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文章确定了“短期”与“长远”的观点,但没有泛泛而谈各种短期与长远的情况,而是从当下相当浮躁的学术现状入手,这样,选准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来论证,使得文章的内容非常集中紧凑,把作文写得精炼深刻,做到了以小见大。
  5.托物喻理,借物发挥。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体常见的事物中,做到深与浅的统一,易为读者了解。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就是明证;再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里一段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就是善于运用托物喻理的方式来达到劝谏的目的。
  同时,在进行分论证时,要善于运用一些能体现思辨性的词语,如“固然”、“诚然”、“其实不然”、“假如”、“不过”、“但是”、“尽量”、“退一步讲”、“不要……要……”;“不该……应该……”,“不是……而是……”等等,这样会使得整个文章更深刻,思辨色彩更浓厚。
  二、思辨出新
  高考作文写作要少一些公共话语,报纸的社论,开会的报告,滥俗的大话,要多一些自己的语言,个人的声音,独特的感悟。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当大家看到这一面,自己力求看到那一面;大家孤立的看待事物,自己力求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家看到仅仅是表面,自己力求看得深远。这样我们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我们不再平庸肤浅而是新颖深刻,从而体现出思辨的魅力。
  1.要体现新,就要善于发散性思考,更要懂得逆向思考。我们的思维不要受传统习惯或成型认识的束缚,不要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要敢于开辟新的思维,创出新路子。我们的思维应该有意识地向多个角度进行辐射,如文化与科学、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而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因为思想活了,语言就不会僵化;思想僵化,语言也就枯萎了。所谓“正者自正,奇者自奇,皆随其所发而合于理。”(《刘孟质文集序》赵孟頫)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2009年四川省的命题作文《熟悉》。当大部分考生大谈熟能生巧、熟悉与陌生的关系等时,一考生采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熟悉,有时又是一种障碍,一种无形的温柔的陷阱,让人产生依赖。在文章中,作者认为人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抛开熟悉,解除囚禁。这样的作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阅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2006年福建一考生的文章《抓住根本看轻其余》,就没有受到成型认识的束缚,作者不在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细节末枝上纠缠,而是深入骨髓,透过借箭的现象去看草船借箭的智慧,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分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不能拘泥于草船借箭在数目上够不够十万支。观点新颖,充满思辨,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