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12月3日下午16:20-17:40
主题:参与“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往届学生代表、2008届全体)四届学生与专家座谈
地点: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体艺楼”二楼
主持人:潘纪平(教授)
潘纪平:听了吴泓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看了丰富的学生学习材料,老师们既感到振奋,同时也有些疑惑。这个座谈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望各位专家、教师、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苏立康(教授):我知道今天来了几位往届的毕业生,既然今天来了,而且是专门为了这次会议来的,就想听他们谈一谈这种学习方式和我们一般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对他们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金璐(2000届学生,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深圳某外企高管):那我先谈一下吧。我是2000级高一(6)班的一名学生,也就是第一届开始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刚才我看到展示的那种泛黄的集子就是我们当时出的班刊,过去已经有七八年了吧,看到那些东西都已经泛黄了,还是很感慨的。老吴给我们打电话,要我们过来参加这个座谈会,虽然我们已经工作了,但是觉得这个机会非常难得,而且当时这个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对我们之后发展和成长确实有好处,所以我和另外四个同学专门请假回来了。今天又看到老吴在上课,觉得吴老师自身这么多年来好像一点变化都没有,而我们已经从学生变成社会人了,很是感慨。刚才吴老师在介绍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说这种学习有大、中、小三方面的作用。其实可能对于现在在座的这批高三学生来说,“中用”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我们,“大用”对于我们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我在想,中学语文教学到底要带给我们什么?不光是给学生时代的我们带来什么,还有会给成长后的我们留下些什么?今天听吴老师介绍的时候,他说思辨、感悟等还有到最后形成的研究性的方法跟我思考的这种语文教学方式对我们的益处是相吻合的。所以我想从三个方面去总结:
第一,我觉得这种专题研究性的学习,给了我们诗意的教育。比如我们以前做过苏东坡的专题,现在自己到外面旅游的时候,他的那些诗句就会不自觉地冒出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时候你会觉得你的心灵和古代文人的心灵在通过一个遥远的时空而共鸣。我觉得这种体验是很舒服、惬意的。我觉得中学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给我们一种对美的欣赏和领悟的能力,因为只有当你懂得美,你才会去尊重美,对你所面对的事物具有一种欣赏的、敬畏的眼光。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敬畏之心,你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才不会想要更多的去索取,你会希望让美的东西得到延续。如果语文课给了我们美的启发的话,那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对历史传统的破坏都会更少一些,因为我们懂得如何去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从中得到的美感。
第二,我认为专题研究性学习给了我一种精神的力量。当年我们做了一个鲁迅的专题,看了很多延展性的材料,我对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解读,像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要求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但这种解读实际上只是语文解读的表层,我觉得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从中获取各种思想从而产生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就像今天上课的时候,每个同学对王安石的看法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我觉得这是最难得的,而且也是教育最终的一个目的——把人培养成一个会思考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今天我看到学弟学妹们做了“中国近代史”的专题,这个专题我们以前也做过,这让我们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历史观。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以前死记硬背的历史真正活起来了。历史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性格的,有血有肉的,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的学习,你才能抓住历史的真正意义。因为它会带给你思维方式或其他方面的启示或帮助。所以我觉得这种专题研究性学习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第三,我觉得这种专题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理想的意义。这个世界是需要理想的,因为只有这种对理想坚持的人的存在,这个社会才会自我治疗和反省着向前进。我想,人总是要找到除了钱、地位、美色以外而为之向往和努力的东西。这就是当年我们学了这些专题之后,它给我们带来的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最最重要的。如果青年人没有理想的话,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意思?现在鲁迅的文章可能已经渐渐淡出了语文课本,但是我相信,鲁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些沉重,但我们是必须去面对的。因为只有面对这种沉重,我们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才会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所以我觉得当年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对我读大学以及我现在的工作都是有裨益的。谢谢大家!
潘纪平:讲得非常好,非常精彩。我们从发言中听到了学生对专题性学习的认识和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内容。下面还有哪些同学想谈一下自己的想法的?
俞宏斐(2005届学生,现就读于深圳大学三年级):老师,您好!我是05届的学生。现在在读大三,也讲一下我的感受吧。刚刚那位师姐已经讲了很多,我想主要讲讲个人的心路历程吧。我初三的时候就读于新安中学,当时就听说高中有位语文老师很厉害,叫吴泓,我就想,我读高中后不知是否有机会在他门下学习。高一时,我愿望成真了,老吴真的教我们班。但我有一点失望,因为我一直以为老吴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大婶,没想到他那么高大英俊。后来发现老吴真的很特别。记得我们学习《诗经》中的《静女》,诗里写到的角楼,书上有两个解释,我当时认为老吴的解释有点不妥,与他在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后来我还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论说我的观点。让我很感动的是,老吴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跟我分析这个问题,他将他的观点一一列出,和我分析讨论。后来又讲到《氓》,大家都认为那是个负心汉的故事,刚开始我也这样认为,可是读着读着我突然发现,这样理解好像不对。因为《氓》这篇诗歌通篇是从女子的角度去写的,都是女主角在说,如果是在法庭上,这就是一场没有被告的审判。原告控诉被告,但被告没有任何辩解,说不定真相完全是相反的呢?女主角也许是个刁妇,整篇《氓》也许是对“氓”的污蔑呢?于是,我就想写这个东西。最后我写出来了,但是我交上去时心里是很忐忑的。因为有点反传统,一般老师也许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看法。但老吴接受了,还给我批了三个“好”,我到现在都记得。从老吴这里可以说开始了一种正式的专题研究性学习。老吴刚开始给了我们很多名家的资料,但他同时告诉我们:这些资料你们可以看,可以去参考,但是你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再有名的大家,他分析得再透彻,那也是他的想法,不是你的。而且每个人的阅历知识不一样,其想法肯定会有不同。后来我们慢慢发现《诗经》并没有我开始想象的那么古板、无聊,原来它真的很美很美。我们学孔子专题,以前的历史对孔子的评价都不怎么高,觉得孔子这人迂腐、顽固,满口仁义礼教,鲁迅说是“吃人”。读了《论语》以后,发现孔子原来不是这样的人,孔子思想也许有它的局限性,但我想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的思想怎么能看到两千多年后的社会的发展呢?我觉得孔子在他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做得很好了。于是我慢慢开始喜欢孔子这个人物,因为他做的事情给我很多启发,他的一些思想都很有教育意义。后来老吴又让我们举行辩论赛,题目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个好题目。我想要把孔子的思想展示给大家看,告诉大家孔子的思想不是没有意义的。但遗憾的是,我是反方,我的观点是“孔子的思想在现代没有意义”。老吴让我做反方的一个负责人,我很不高兴,甚至想退出,但老吴还是让我做了。后来我发了个帖子,征集想加入反方的同学,没想到大家都很支持我,大家觉得这个辩点让大家很有感触,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后来我们就组成了一个队伍,叫“反‘孔’精英”。辩论赛的结果不重要,但在那一个月的时间,老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辨的思维的养成。人其实是复杂的,没有人一生都正确,也没有人一生都犯错。所谓的圣人,我觉得是不存在的。就如孔子,他首先是一个人,他的“圣”是后世人赋予的。所以研究孔子就应该回到人的本源,从他本身作为人这个角度去入手。这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