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4期 ID: 136540

  

觉醒自由人生的标志性文本

◇ 文勇 孙绍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苏轼的启蒙老师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一位叫张易简的道士。苏轼小时候就精通《庄子》,他受庄子的影响太大,他曾经回忆自己第一次读到《庄子》的感受时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文章开头写他乐,饮酒乐甚,最后又写道喜而笑,两个人又陶醉在江面上,连船往哪里走都不管,完全忘记了自我。两个“乐”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是有深化的。请把这段文字齐读一遍。
  生:“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审美初感的愉悦,偏重于感官的愉悦,也是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畅神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因而它是一种指向未来及永恒的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无疑地,这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能够升华人格、完善人性的审美感受。
  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正是作者对自然美进行深层次体验的一个艺术结晶,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师: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前后都有一个“乐”字,但是这两个“乐”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能发现吗?
  生:后面的好像更陶醉一些!
  师:对!后面的一个“乐”是作者经过深刻的体悟之后的大乐,是一种觉悟之后的乐,按照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说法,苏轼给自己找到了人类最高尚的那条“超自然的幸福之路”!好伟大啊!德国汉学家鲍吾刚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总结说“顿悟观是中国人对佛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所有知识分子对阐释佛教教义作出的努力,他们那无止境的在思维中表现其中泯灭现实的反映程式,以及所有的优秀的著作思考,与顿悟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真正的顿悟是来自一个完全不同方向的启发,使人们突然感到世界终止了。就像监狱中一块松动的石头,由于盲目的不断摸索使得整个监狱突然坍塌了,不管这墙有多高,从而使人得到救度!”多准确啊!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中苏轼的觉悟,苏轼在黄州四年半的时间里觉醒了,那么他的觉醒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苏子曰……”这段文字特别提到水和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是不是转移话题呢?道士张世昌给苏子伴奏的时候说道:“你看看那些英雄人物现在在哪里呢?人生好短暂啊,人在天地之间多么渺小啊,所以听你唱歌时,我情不自禁地就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于是苏轼立即把话题叉开了:“我先给你讲个道理啊,你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吗?”大家请注意这里对水与月的描写,这不是纯粹感性经验的描写,而是进入了历史想象空间的描写。伟大的艺术家都不止观察眼前的事物,还要进入历史、哲学、文化、思想、人生的领域去思考,因此这里有现实中的水月,也有历史中的水月和哲理中的水月。
  由水月再来谈人,讲水和月变与不变的道理,逝与不逝的道理,盈虚与消长的道理,根本目的是要讲人生自由的问题,这才是苏轼的真正用意。他要讲述人在这天地之间的位置!
  苏轼的哲人气质就是在黄州这个地方造就的。他渐渐看清了一些事情的本质,看清了功名利禄并不是自然交给人类的本性,于是便有意识地讲自己从高高的庙台上被放了下来,去找寻自然的造化之法,去找寻一种做普通人的快乐。一个朝廷官员被贬到乡下来,一般人是非常难适应的。
  大家想一想,苏轼作为一个朝廷的官员,做过很多地方的一把手“太守”,现在却被遣送到这里来看押。可是,苏轼的潇洒也恰恰体现在这里:让我做农民,我就把农民做好;让我做官,我就把官做好,做得让人民都纪念我。这就是苏轼。所以老子讲,一个人要能退能守,这是做人最根本的地方。若是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经受失败,这样的人不会取得大的成就,也不会真正的快乐。
  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苏轼,明明是轰动朝野的大诗人,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的主角,现在却在这里不为人所知。他在黄州有两三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是卖酒的,一个是卖药的,还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的妻子就是那个很凶悍的、被苏轼在诗中写作“河东狮吼”的那个妇人,连苏轼去拜访朋友陈季常,都被这位妻子破口大骂,于是苏轼写了一首诗让她名垂青史。(全班笑)
  从苏轼给友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这一段时间已经修炼得很好了,已经具有了超然的心态。这里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作者是台湾的李一冰大师,他花毕生精力写的《苏东坡大传》,他这样总结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
  “临皋亭外呼啸不停的涛声,赤壁矶畔郁郁苍苍的山容林相,原来看似没有生命的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只因有时间与他接近,日夕相见,不觉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感情,有了感情才蓦然发现宇宙所孕育的万物,适其自适,各得其所(大家把这八个字记下来),不但都具有内在的生命,而且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一个在人生旅途中漂泊的灵魂,被大自然慈祥的母性容纳了,则与朝阳夜雨,春花秋月,同为有情天地的一分子。
  “人与自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即于天地精神合一,使本是局促的生命,即能无限扩大,无限超升,脱出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获得‘游于万化’的自由。”
  同学们把最后这句话记下来,什么叫做“游于万化”的自由?这一问题,后面我们会重点讲。这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道理,中国文化最有价值的部分,讲人和天地大化同其流。一起把这一段精美的散文读一遍,“临皋亭外呼啸不停的涛声”读!
  生:“临皋亭外呼啸不停的涛声,……
  师:什么是与天地精神合一呢?这是不是阿Q精神呢?什么是“获得‘游于万化’的自由”呢?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学一段庄子《齐物论》里面关于人与自然高深的哲学性论断: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翻译一下,“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意思是说人一旦秉受了人的形体,不参与宇宙变化而消极等待形体消耗殆尽是可悲的。这里庄子所说的变化是指与天地万物共进共退,这就是“与自然俱进”,这就叫做变“化”。有一个故事,庄子的一位朋友得了重病即将死去,他的妻子哭得一塌糊涂,别人来看他,结果很愤怒,把他的妻子狠狠训斥了一顿:“你的老公正在和天地万物发生化学变化,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你哭什么哭?快滚开!”(笑)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是说他们跟外界环境或相互对立、或相互顺应,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
  庄子把一个人不能够参与宇宙万物变化过程看作是很可悲的事情,认为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能和宇宙万事万物共同变化、共同进步是大悲哀。而今天我们整个人类更是特别以自我为中心,美国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弗洛姆写了一本非常伟大的书——《为自我的人》,人类的自我为中心已经极具膨胀,达到疯狂的程度,依我看现代文明的创痛需要庄子来疗伤。庄子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人就是自然的一分子,庄子还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意思是有的人终身劳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却不知道生命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样的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庄子的思想太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