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4期 ID: 136530

  

透过语言表象 感悟深层意义

◇ 李鸿川 居子良

  【教学片断】
  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
  师:同学们,《鸿门宴》的叙事,一波三折,矛盾激烈,故事性非常强。大家对照注释,就基本上可以把故事看懂。在学习《鸿门宴》的前几节课上,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了作者司马迁通过典型事件以及细节和场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一高超的叙事方式。不过,有的同学可能还知道,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鸿门宴》一章就把这种手段运用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只借助一个字,来体会体会司马迁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大家看文章最后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里用了“诛杀”二字,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
  (课堂讨论五分钟)
  生1:老师,前面已经讲过,“鸿门宴”的故事由曹无伤告密起,到杀曹无伤终,前后照应,故事情节完整。
  生2:X同学(生1)没有完全听懂老师的问题,老师问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我想,司马迁不只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因此我想这说明刘邦做事很果断,与项羽对待内奸项伯那种姑息养奸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1:如果说突出刘邦做事很果断,那也只能是“立诛杀曹无伤”的“立”字呀!
  生2:……(一时语塞)
  师:(老师隔岸观火。学生之间为了学习上的问题发生了争执,产生了火花,还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高兴的呢!)可不是吗?!刘邦回到军营,“立”马杀掉内奸曹无伤,可不就是做事很果断的表现!
  生3:老师,我查了一下古汉语词典,关于“诛”主要有三个意思:①责问,谴责,如成语“口诛笔伐”,还可以引申为“讨伐”;②杀死;③要求,要别人供给东西。我想这三个意思中,首先我认为最后一个意思如果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其次第二个意思与后面的“杀”重复了。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刘邦先谴责曹无伤的背叛行径,然后再把曹无伤“咔嚓”了。
  生4:我很同意他(生3)所讲的。我补充一点,刘邦杀曹无伤之前先公开谴责曹无伤对他刘邦的背叛,然后再把曹给杀了,也就是说他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处置了内奸曹无伤。这起码有两层意义:一、刘邦做事周密,注重事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必须清除内奸,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生5跃跃欲试地插言:曹无伤和项伯给了刘邦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二、对待内奸绝不手软,公开杀掉曹无伤,以儆效尤,震慑其他存有二心的人。否则可能会有“鸿门二宴”,到那时还会再有这次的好运气?
  生5:刘邦这样做,与项王对待内奸的“妇人之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估计当时在项强刘弱情况下,很多人都想弃刘投项。公开处置曹无伤,绝对可以震慑许多有这种想法的人。
  师:很好很好!同学们在对“诛”字进行讨论的时候能从“诛”本身的意义出发,来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性格,如刘邦的考虑问题很周密,对待内奸果断不手软;项羽在这方面做的就很不够,没有像刘邦通过公开处置内奸(项伯)来统一思想,打败敌人进而一统天下。不过,老师还有一个疑虑:刘邦“诛杀”曹无伤难道不怕项羽生气吗?那曹无伤可是他项羽的人,项羽对曹无伤的死活不闻不问,今后谁还会来投靠他?
  生6:首先,项羽不好意思在曹无伤一事上和刘邦纠结;其次,项王也不大看得起曹无伤。
  师:Y同学(生6)说“项王不好意思”,我认为这话说得有点意思!!(众生笑)有谁能够把Y同学“项王不好意思”的意思给意思意思?(众生哄笑)
  生7:我认为可以这样说,勇猛无比、战无不胜的项王居然和一个卖主求荣的曹无伤在私底下勾勾搭搭搞不清楚,这话传出去对出身贵族又沽名钓誉的项羽来说,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说“项王不好意思”;第二,项王自视甚高、盲目自大,自认为凭借他的实力消灭其他各路诸侯易如反掌,所以也不屑于干那些上不来“台面”的勾当;第三,卖主求荣的人让人看得起,项王其实也很不齿曹无伤的为人。这几点刘邦肯定会想得到,所以他才敢那样做。
  生8:刘邦敢“立诛杀曹无伤”,说明刘邦把项王这个人琢磨得很透,可以说是知己知彼:对待“立诛杀曹无伤”这件大事,从项王的角度讲,我们可以说他是沽名钓誉之人;从刘邦的角度讲,可以用句俗语来讲,叫做“君子可欺之以方”。
  师:“君子可欺之以方”是什么意思?
  生8:这句话是我前一段时间刚刚看到的,很有感触。它的意思是说,君子可以用巧言令色来加以欺骗——刘邦几句破绽百出的卑辞就把项王哄骗得没了方向;另外,君子还可以用合乎所谓的君子之道(情理、准则等,有时是大而空的迂腐道理。)来加以欺骗。项王就是被这些所谓的“方”给缚住了手脚——项王其实是很“迂”的。
  师:Z同学(生8)说得很好!所以毛主席说:宜将剩勇追穷寇……(生齐声:不可沽名学霸王)还有谁有补充的或者做一个总结性的陈词?
  生9:一个“诛”字充分体现了刘邦考虑问题周密、知己知彼做事果断且有胆有识。
  生10:一个“诛”字充分体现了刘邦的果敢(做事果断且有胆识)以及政治上的成熟;与刘邦相比,项王则显得粗疏寡谋、糊涂幼稚。
  师:补充的好,总结的妙!“鸿门之宴”暴露了项羽内部的种种弱点,这是此后刘邦转败为胜的重要原因。“鸿门之宴”一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微言大义”(板书)式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项羽的“大怒”、“默然”,刘邦的“为之奈何”、“默然”以及沛公精彩的鸿门说辞等等,大家课后不妨再去仔细感悟其精妙之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做到透过一些看似平常的语言表象,去感悟其深层含义。
  ……
  【案例分析】
  对于史传文学,由于故事性比较强,所以相对而言,学生还是有一些兴趣的,而且这类文章通常语言障碍比较少。
  《史记》最初叫《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为《史记》中的华彩篇章,《鸿门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精湛的写作技巧,具体来讲有三点:
  (1)善于选取那些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组织成篇。写“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太史公紧紧围绕三个问题来突出项羽的浮躁自大、优柔寡断的性格——宴会前“打与不打”的问题、宴会时“杀与不杀”的问题及宴会后“追与不追”的问题。
  (2)善于通过对场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写命悬一线的沛公是怎样凭借自己和部属们的机智从剑拔弩张的“鸿门之宴”,釜底抽薪直至金蝉脱壳,安然脱离险境。
  (3)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鸿门之宴”一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例子俯拾皆是:动不动就“大怒”的项羽,常常“为之奈何”的刘邦,“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樊哙,“夜驰之沛公军”的项伯……这些典型传神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因此,学习《鸿门宴》,如果仅仅停留在显豁的故事情节层面和基本的文言语言层面,那么教学的力度就太小了。所以,在学习《鸿门宴》时,除了让学生先通读《史记·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以外,老师也要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准确辨认,更着重要求学生去思考司马迁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时所运用的叙事技巧,让学生在这种阅读样式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特别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这一叙事技巧,老师备教时着力较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语言的深层意义。因为学生在阅读这类史传文学作品时,更多的是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总是爱在语言的表层意义里徘徊,或者跟着惯性思维走、想当然地认为就应该是这样,而不去深究语言的深层意义,更不懂得联系语境去领悟它的语境意义,去追问人物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做。我们知道,语言的表层意义仅仅是字面意思,只是在传达说了些什么,它的深层意义才是要传递的真正想说的内容,它的语境意义包含着它为什么这样说。所以,如果仅仅满足于表面意义的阅读,那也只算是肤浅的阅读。有位语文教学专家说得好,解决阅读肤浅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不断地追问,才会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发现,才会不断地感悟。追问就是要深入到语言的内部,拨开纷杂的表象,认清语言的本质。追问就是要发现人之所以这样说或这样做的真实原因。”备教《鸿门宴》,把文章最后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中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可能会忽视的“诛”字提出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这种有血有肉的分析,很好地避免了把历史人物概念化、标签化的肤浅阅读模式。我们感到这样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