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4期 ID: 136536

[ 杨永峰 文选 ]   

厚积薄发 轻松写作

◇ 杨永峰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都在于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还学生一个乐写、敢写、善写的自由空间。教学生做有心人,做好素材积累,写作文才能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时时在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出来。”叶老的话明确告诉我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就必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地去捕捉、摄取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抓住机遇、捕捉灵感,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和流畅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感悟。
  生活是作文的“源”,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一件平凡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学生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如带着学生去观察学校里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捡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再通过联想挖掘它的深意。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多种活动,拓宽学生写作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学生活用语文、参与实践体验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中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笔下的文字再不像一潭死水、一树枯叶,枯燥刻板,毫无生机,而像是一双出神入化的手,用古老的方块字弹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旋律,唱出自己心中的歌。如学校拔河比赛时,就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每个队员的动作、姿势、表情、叫喊情状等,让他们懂得只有看得分明,才能写得逼真;在家里,要让学生留意家人打电话、看电视、接待客人及其他家务活动时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为写人的作文做好准备。
  人们常说:“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发现美景的眼睛。”教师平时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叫他们随身带着笔和本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并有重点地记下来。素材多了,作文时就能随意挑选,作文也就写得典型、生动。
  二、学好课文、丰富素材
  学生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词汇、语言、段落、篇章的积累。富兰克林说“空袋子难以直立。”选入教材的文章委婉隽永、字字珠玑,词汇、句子、内容、结构都可以很好地充实学生的“袋子”。生字新词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才逐步积累起自己的词汇量的。
  刘勰说得好:“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章就是由字、词、句这些语言的基本单位组成的。一切文章,其内容和形式,都要靠词汇支撑、装饰和充实。离开词汇,就不会有写作。一般说来,每一篇课文都会有若干或是修辞新颖、或是韵味悠长、或是睿智警世的句子,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使用要求,把心仪的句子摘录下来,细加品味,储蓄起来以供日后写作借鉴和使用。
  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和屈原的《离骚》等课文时,这些课文的作者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乐观的精神,为写逆境出人才的主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烛之武、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还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两课,分别可以从在逆境中奋发、乐观自信对待生活和追寻美和崇高的精神方面去写作。
  这样,学生积累有了课文中大量的材料,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可以较好地活用这些材料,再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
  三、广泛阅读、扩充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素材;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可以从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和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刊、报纸,甚至上网阅读,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一旦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来也就呼之欲出了。当然,所读书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对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等,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借鉴,并能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让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我们应放眼未来,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让学生的心灵在生活的海洋里遨游,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漫步。
  [作者通联:湖北郧县青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