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教改主旋律”为己任的《中学语文》,在2010年的7-8、9、10期最显著位置连续发表报道、访谈、评论,向广大读者“特别推荐”名为“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课改实验。虽然此前已有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这一实验作了肯定性的评价,但《中学语文》的举动仍是异乎寻常的,使吴泓和他的学生们以异军突起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中语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应试教育积弊日深,对其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呼声日高的语境下,非常适时、非常给力地推出吴泓这个典型,这本身就反映了大家对语文课改实质性突破的期待。依笔者之见,吴泓的课程改革,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以来收获的最具包容性也最具颠覆性的重大成果,是真正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具有超越性和可操作性的语文素质教育的典型示范,是对语文应试教育的一次大胆叛离,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最核心、最具普适性、最富于标志性的东西是什么呢?答曰:整体化。艰难前行的语文课改,其实质正是以整体化去颠覆、取代以碎片化为本质特征的语文应试教育。吴泓的语文课程整体化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从指导思想看,吴泓融合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精粹,在完整地把握语言本体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精神和言语共生”为核心的现代语文教育观,并用以指导实践。
上世纪七十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语文教改,实际上是在“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以拨乱反正、清除极左思潮影响为目标的思想解放运动,使“语文是工具”、“回归语文本位”的理念成为当时语文教改最重要最有力的理论武器,而“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的理念则选择性地被忽略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侵蚀,逐渐上升的应试压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推到极端,甚至其内蕴对人的生存的人文关怀都被阉割,语文课程逐渐向单纯的应试工具异化。上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教育非但未能把握发展的机遇,反还出现方向的迷失,基础教育更是加速陷入应试的怪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普遍下降。虽有不少人呼吁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滞后,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未能与时俱进,对问题的反思多囿于教学方法层面。那时教改局面相对沉寂,唯有洪镇涛高举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的大旗,一枝独秀,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洪先生的可贵,在于他能自觉地对新时期语文教改特别是对自身的教改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并从中总结出既有学理价值又具实践意义的“学习语言”论,使其改革有打上了鲜明洪氏印记的语文教育观作思想支撑。
进入新世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余音未了,课程改革的浪潮自上而下地掀起,然收效甚微,应试教育之“苛政猛于虎”愈演愈烈。这时刚到深圳执教不久的吴泓,正处在“老师讲得这么精彩,怎么就换不来学生的精彩”的焦虑中。痛苦的反思使他穿越重重模式、技术、方法的丛林,直抵要穴:“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没有思想。”他认定“铸就思想、构筑精神”是高中语文教改走出困境的“第一要著”。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研究性学习”、“读整本书”的启示下,他找到了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经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和专题教学的初步实践,吴泓形成了“精神和言语共生”这一理念,并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实现了语文教育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而把自己的课改自觉地奠定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关于“共生”论的形成和如何转化为教学实践,吴泓在访谈中有十分到位的表述:
传统语言学、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后来又提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实,载体和工具没什么本质的不同。现代语言学、语文教学则认为,语言是主体进入世界的方式,也是世界向人类展示其本质的方式,所以语言是一种本体论性质的媒介。从传统到现代,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我过去是信奉语言工具论的,搞课改以后对语言的本体性有了更多的体认。教学实践告诉我:言、意是一体的,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不能分离,“精神和言语共生”就是从这里来的;在不同的学段,进入“共生”的切入点不同,达到“共生”的途径和方式也相异。如果说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从“言语”这一面切入,从言语技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即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更多地体现语言的工具性;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从“精神”这一面切入,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必须先道(精神、思想层面)后技(技巧、技能层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
——《中学语文》2010年第10期
从“回归语文本位”到“回归语言本体”再到“精神和言语共生”,这是近三十年语文教改所留下的几个螺旋式上升的足迹,印证着诸多教改精英探寻前路的艰辛,也彰显出教改是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为什么有的教改经验显得肤浅、苍白、缺乏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论根基,缺失从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既具实践意义又有学理价值的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为什么一些好的教改经验学不到手、推广不开?就学习者而言,关键就在得“形”忘“神”,即只忙于移步换形,只精于修枝葺叶,丢掉了特定的语文教育观这个根本,结局不能不是枝叶漂亮却不开花结果,或只开花不结果。所以,若要了解、学习吴泓的课改经验,首先必须把“精神和言语共生”的核心理念好好研究一番,否则“专题研究性学习”于你只不过是一片浮云。
二、从教材看,吴泓从“铸就思想、构筑精神”出发,大胆打破了传统的一学期一本教科书的藩篱,自主建构以经典性现代性整一性开放性为特征的专题系列教材,为学生从整体上学习经典、实现“精神和言语共生”提供了文本保证。
回顾语文教材的历史,古代的语文教育大体是要学生读整本书的,在中国,从属于“俗文化”的《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蒙童读物,到属于“雅文化”的“五经”、《论语》、《孟子》等经典都可作为教材,选择时着眼于文本的整一性,看重学生对文本整体的直观感悟,体现出古代整体思维的特质。到近代,受分析、实证思维的影响,出现了以单篇组合为内容的语文教本,强调细部分析,重在纵向深入。而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划分则是现代社会的事情。单元教材是对单篇教材某种程度的突破,也是对古代教材某种程度的“复归”,它既想超越“分析”,又未能达到“现代整体”,一只脚迈上了“现代整体”的台阶,承受着思维重心的另一只脚还稳稳站在“分析”的台阶,所以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整体思维的特征,有其进步性合理性。但它的缺陷也是根本性的,即把整体的、大千世界的生活和人的思想、精神分门别类,然后按类选文组合成单元,这个单元是反映什么生活的,那个单元是表现什么主义的……像是开中药铺,一个格子装一味药。更要命的是,当下中国单元教材的编写,由于受旧的思想灌输模式的影响,受应试教育功利化需求的导向,不得不一只眼睛盯着诸多形而上的教化功能和意识形态禁忌,矫情和虚假在所难免;另一只眼睛盯着指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大纲,给文本套上评价考核标准的紧箍咒。于是,丰富复杂的思想内蕴被简化、遮蔽、肢解、扭曲,活泼的文化生命之流被切断、污染、改道,教材往往实际上被应试的观念、狭隘的价值观和一些空洞抽象的概念绑架。
针对单篇、单元教材的弊端,吴泓摈弃了以灌输、应试为要旨的教育思维,打破对“大一统”、“小一统”教材的迷信,把现行教材连同其伴生物——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搁置起来,按“去功利化”原则倾心构造专题系列教材。他从高中生的精神体质强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把高中生所需的“营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纳入教材,为学生打开一个与其经验迥异的、相对完整的、精神和言语共生的世界,一个与他们从常规教材中见到的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社会普遍丧失信仰,个人言语世界的建构被压抑被扭曲的现实环境下,为了助推学生自主构造独立和谐的精神家园和自由舒展的言语世界,专题系列教材是富有创意的选择。它虽然没有人为设定的意识形态目标,没有对应考试大纲,但其内在质素和外在形态有鲜明的价值重心和文化取向。吴泓选定的16个专题和学生自选的12个专题所“拿来”的文化(不限于文学)涵盖了古今中外,是经典的和带有经典性的,从中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获取智慧,不仅有利于构建文化底蕴,还有利于培养现代意识。吴泓对专题的选择没有去追随“回归传统”的潮流,企图借国学经典、儒家思想把学生“熏陶”成“纯粹”的人,而是打开胸襟,放出眼光,广采博取,使学生能吸收多元文化的营养,成为健全的人。实践证明,离开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现代人这个前提,抱着“人心不古”的心态去倡导读经典弘扬人文,只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吴泓专题教材的整一性,是指每个专题所选入的文本可以是整本的书(如《论语》专题),也可以是整本书中部分篇目的组合(如《诗经》专题),还可以是同一作家多篇作品的组合(如鲁迅专题),但不得有一字一句的删改,必须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是一个适度的丰富而完整的世界,一个富有精神、言语张力的血脉贯通的生命体,能让学生从“一斑”、“数斑”窥见“全豹”。教材的开放性则是指专题的设定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为适当更换留下较大的余地,包括专题和专题内的文本。其依据只能是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变化,而不是政治需要和流行观念。吴泓打造教材融古典整体思维和近代分析思维之优,取古代教材和近现代单篇、单元教材之长,“专题”的设置为详考个体和总览整体都提供了空间,且不把整体看成个体的机械相加,而是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系统整合,相当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整体思维的特征。吴泓曾对笔者说:“现行的单元式的教材给学生的只是一杯水又一杯水,最多是一桶水又一桶水,而专题性的教材给学生的是一条江、一条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显然,这其间的差距不止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前者是精神、思想的符号化碎片,后者是精神、思想的生命整体。这说明在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中,转换思维方式、转换价值观念是教材建设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