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4期 ID: 136525

[ 谢常玲 文选 ]   

相信学生 收获惊喜

◇ 谢常玲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这是本人近期最深的一个体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一口号也叫了很多年。但由于高考的压力,评价体系的不成熟,往往教师生怕学生某一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讲得还是太多。本学期笔者有意识地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班进行了同题异构,对比教学,深深地体悟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相信学生(哪怕学生再差),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自主阅读,便会收获许多惊喜。
  一、读的惊喜
  在上《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对课文第四节,我在两个班上分别采用了这样两种不同的方式:2班采用虚词填空、讨论交流,问题探究的方式;3班采用小组合作朗读,全班展示,阐述设计理由的方式。
  教学的结果是:3班同学的学习热情比2班要高涨得多,组与组之间形成了挑战的态势。他们在处理声音的快慢、强弱、高低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得更到位。
  有一个组是这样阐述理由的:第一句中,“上午”与“下午”相对,说明学生游行的时间很短,而作者一下子便得到噩耗,说明政府根本就不准备尊重民意,所以这两个词要重读;“居然”强调作者的惊诧之情,所以要重读;“然而”“不料”“也不信”“竟”“这”几个词连在一起,可以说作者已经惊诧得目瞪口呆,难以想象了,所以都要慢读、重读;“无端”二字说明学生只是出于爱国热情,没有任何私人目的,没有做任何坏事就被杀害,作者的愤怒之情蕴含其间,所以也要重读。
  还有一组同学读完之后,全班给予了热烈的掌声。特别是“暴徒”一词的回音式重复有一种震憾人心的效果。他们阐述的理由是:第一自然段主要表现作者个人惊诧悲愤的情感,男生的声音有气势些,所以由一个男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沉痛地叙述事实,由本组3位女生齐读;第三、四自然段分别由一个男生来朗读,因为“暴徒”一词打了引号,是反动当局的诬蔑,要激起人们的一种共愤,所以重复一遍;最后一个自然段极有气势而且最后一句实际上是号召人们起来斗争,因此由全组齐读,声势更大些。
  通过8个小组的朗读、阐述,同学们对内容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无需再讲。这种合作朗读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学们将热情投入到朗读之中,既熟读了课文,领悟了感情,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合作所带来的显著成效,使师生在课堂收获乐感。
  二、品的惊喜
  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我以该文为例,谈比喻和排比在演讲词中的运用时,学生的品读让我十分惊喜。有一组的同学将文中的比喻句几乎尽数找出,加以点评,尤其是练习册和参考书中没有的例子。例如他们分析道:“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这句话在运用比喻的时候,同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物质充裕的海洋”比喻博大而富有的美国,“穷困的孤岛”却极言黑人的贫穷、活动空间受限制以及受压迫、无自由的生活状况,两者对比,突出白人与黑人待遇的不平等;“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则鲜明地突出了黑人在自己的家乡却无立足之地的窘境。再比如“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这句话中“流沙”与“磐石”相对,实际上指出了不平等将导致的恶果与平等所带来的巩固的社会关系,对统治者无疑也是一种警醒。
  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悼词用词必须准确这一特点,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品析文章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特点。有同学就这样品析道:“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这句话中的三个修饰语分别从马克思的工作热情、革命意志以及工作成效三个方面加以评价,而且这三个方面正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几个必须要素。没有热情,不可能将工作做好;没有顽强的意志,就可能导致半途而废,不可能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因此,三个词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再比如“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一句中的“尊敬”“爱戴”与“悼念”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浓烈。如此等等,还有许多。
  从以上两文的语言品析来看,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品析,相比老师限定几个句子让学生赏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三、写的惊喜
  在阅读赏析的过程中,为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采用写的方式有时也可以让你眼前一亮。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我没有按往常那样去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这样要求的:在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或最同情或最讨厌或最憎恨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当堂动笔写出来。下面是两个同学的课堂作业:
  我讨厌焦仲卿
  陈 卓
  没有作为一个男人的主见和立场。如“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在自己母亲面前,他只是一再的沉默,而没有进行一定的反抗。我所说的反抗绝不是对母亲的正面对峙与冲突,他应是使用一种语言的技巧来与母亲周旋,而他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在应当是正确的立场上,他选择了暂时的退缩。
  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在文中,他只是说:“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他给刘兰芝一张口头的空支票,在他的退缩下,还希望对方依然能够等待他,这是怎样的可笑!一个被打回娘家的女子,怎有过多的时间来等待你的诺言?刘兰芝此时是处在弱势,如果她一直在等待你,她哪来的安全感来支持她这种想法?他将他的诺言建立在他与兰芝的爱情上,建立在互相的信任上,这是极不明智的,也正酿成了后来悲剧的开始。
  没有一个男人应有的胸怀,没有真正去保护自己的爱人。文中当焦仲卿与刘兰芝最后一次见面时,他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何曾不是一种变相的逼迫?他说他将会独自去死,那刘兰芝还能够安心存活吗?他已经是暗示刘兰芝我们一同去为爱自杀吧!作为一个男人,他无法保护他所爱的人,这是一种无能;而且,他竟要求对方也为爱去死,这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没有用心去体恤对方、爱护对方的行动。不管怎样,能让自己所爱的人无忧的生活着,尽管不能共处,也是一种深爱。而焦仲卿没有这样的心怀,像一个男人一样的保护刘兰芝。
  总结:这是一场悲剧,是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的悲剧。焦仲卿在这样的社会压迫,成为一个胆小、无能的人是一种必然,这也是令人同情的。本文最后的警示,应是一种批判,一种对封建社会的警示与批判。
  
  我喜欢刘兰芝
  管桂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我最喜欢的便是刘兰芝。
  刘兰芝会持家。“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一心为了这个家好,却不得善终。
  刘兰芝通情理。她自知被遣焦仲卿也是无可奈何,便不想再给他添麻烦。其实她何尝不想终身侍奉仲卿,只是婆母有意为难没有办法。
  刘兰芝坚强、刚烈。临走前,她把自己打扮得妙世无双,是不想就此被这件事打倒。
  刘兰芝重情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怎样的深情,又是怎样的不舍,以至于三番五次的提亲她都不愿接受。兰芝啊,其实你何必要这么执著,卿娶东家女,你嫁太守郎不是很好吗?为何一定要投河?
  喜欢刘兰芝,无关同情。
  梧桐树上,鸳鸯长鸣。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