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合欢树》一课的前几天,有天早上同一办公室的一位语文老师说:“昨晚我读了《合欢树》,忍不住哭了”。记得当时我会心一笑,因为史铁生的文章历来就很打动人心,我也有过阅读他的文章而鼻酸落泪的经历。同时我想到,马上要和我的学生们分享这篇美文了,这样打动老师心灵的文章也必然会打动学生——因为母爱是每个人都在体会着的美好情感。
在正式上课前的早读课上,我预先让学生们朗读了《合欢树》,先熟悉一下课文,但朗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早读课后,我问一名学生:“读这篇课文,你感动吗”?没想到学生摇摇头,告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文章也就是写母爱的,也就这样。很难用语言表述我当时的感受,是惊讶,是疑惑;是难过,还是无奈?
不过,对于这篇文章,我想,既然它可以令生活阅历丰富的同行几度落泪,它也就有打动学生的魅力。如果学生不感动,那不是文章的问题,而是读者没有用心体会。作为老师,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好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语文课所应当担负起的任务。
于是,在课堂导入上,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强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这是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中所说的一段话。而作家史铁生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位残疾作家的内心,感受那份母子亲情”。
师:快速阅读文章,文章哪些段落集中写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的事呢?
生:1~4节。
师:齐读1~4节,想一想,这4节是以什么为叙述顺序写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的事情的?在这些事情中母亲留给史铁生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齐读后马上得出了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结论,转而进入思考、讨论阶段)
生:年轻、美丽,因为文章中说“我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生:争强好胜,“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
师:母亲年轻时“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生:母亲手很巧。
师:那个年代女人会做些针线活可能不是特别稀奇的事情,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母亲的手很巧之外,还可不可能有别的含义呢?不妨先搁下这句话,看看后来在史铁生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吧。
生:早生华发,“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生:是一位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师:“我”十岁那年的母亲和“我”二十岁残废了时的母亲在形象上是不一样的,因为心情不一样了。所以,回过头来再次咀嚼母亲年轻时“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我们可以发现,母亲当时……
生:母亲那时候还有时间、心情,有闲情逸致来关注自己、打扮自己。
师:对。可是当“我”二十岁“两条腿残疾了”,母亲就不再有时间、心情来关注她自己了,她的生活重心全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只是,当时她的儿子并不能体会到母亲心里的苦,而母亲过世的多年以后,作为儿子的史铁生才体会到这一点,他在《我与地坛》一文里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同学们还在课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的母亲呢?
生(若有所悟):耐心,因为当儿子说“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可母亲却对儿子说“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师:这两句对白很值得玩味。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似乎可以想见史铁生当时绝望而暴躁的心情,而母亲则是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并且不再是如年轻时候那么争强好胜的,而是由于对儿子的心情感同身受而隐忍退让。虽然后来希望破灭,但是,母亲仍努力为儿子的生活寻找一个精神支柱,引导儿子把注意力投向文学创作。
师:史铁生终于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可是,母亲却因为操劳过度、忧心过度,过早地离开了他。文章第4节说“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看似重复的语言,同学们,我们能体会到些什么呢?
(生情不自禁地轻声读起这两句话)
生:伤感。
生:悲伤。
(适时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一歌作为背景音乐)
师:史铁生后来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写道:“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他所说的这种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课文中更是以点点滴滴的细节描写一一呈现在我们读者眼前。那么,史铁生的文章有没有激发我们自己对母爱,或者是对父爱的思考呢?
生:开学报道的那天,我总在向妈妈抱怨公交车的拥挤,可是我却没有想到妈妈更累,她帮我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却没有向我抱怨她的辛苦,反而一路听着我的抱怨。
生:有时候晚上我做作业做得晚的时候,妈妈会来问我肚子饿不饿,我却嫌她烦。想想真不应该。
生:我有时候会说爸妈菜烧得不好吃,其实爸妈上班也很累,还要在家里做这做那。我却只会在家里挑刺。
……
最后,我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希望同学们珍惜当下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的时光。
课后与学生们交流感受,发现学生们普遍对《合欢树》一文有了不一样的体会:他们都沉浸在史铁生的文字感染力当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甚至有学生表示:原本不怎么起眼的文章,现在重新读来却让人感受到朴实背后的大美。
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缺乏的并不是情感,他们并不是不会被真情感动。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的。
而在二期课改教学任务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细心地引导、启发我们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那么,怎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渗透我们的美育与德育呢?
首先,在教学之初,我精心设计了导语,以作家毕淑敏和史铁生自己的话来创设一个学习课文的基调,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一直体验着的父母之爱,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史铁生所传达的关于生命和母爱的深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对话,同时也互相认真倾听,共同体会文章的主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同时,教师作适时的点拨,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我以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认知:珍惜当下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遗憾。应该说,这句话当时也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也促使他们认真地思考与父母的相处。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适时播放一些相关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如:在这堂课的教学过了一大半的时候,我采用了满文军演唱的一曲读懂了母爱的《懂你》。既能帮助我们体会史铁生当时的心情,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地领会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
课后学生表示:原本不怎么起眼的文章,现在重新读来却让人感受到朴实背后的大美。自己也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我想,学生能有这样的感受,这难道不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吗?
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应蕴涵美育与德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也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我们教师有了这样的认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这样的过程,我相信,学生的情商肯定可以得到提升,而他们的道德情操更可以得到陶冶,也能触动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联:上海南汇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