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512

[ 杨树滨 文选 ]   

用语文教科学的一次尝试

◇ 杨树滨

  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在做一件让我倍感疲乏,却也受益颇多的事情。那就是根据上级教研部门的相关要求录制了两节课:《化石吟》和《月亮上的足迹》。在设计《化石吟》的教学流程时,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从语文的角度来学习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它曾经的迷人的风采。无论是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还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给学生提及、补充一些化石的知识都是必要的、必须的。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但是这里必须要处理好一个问题:这是语文课,不要像生物课、科技课那样的介绍、学习化石知识。
  如何用语文教科学呢?我反复思考,做了一点尝试,感觉效果还不错。现将这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整理下来,以求得大家的指教。
  《化石吟》课堂实录片段:
  师:我们的肥城市被誉为鲁中宝地,世上桃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求知成长的乐园。你知道亿万年前的肥城是怎样的吗?
  生1:远古森林郁郁葱葱,飞禽走兽和谐共处。
  生2:据说亿万年前的肥城是一片汪洋。
  师:我也注意到这样的观点,有人竟说亿万年前的肥城是一片海洋,是深深的大海的底部。这位同学还能说说有什么依据吗?
  (生2无法回答)
  师:老师进行了一番搜索,还真的有些收获。
  (展示一则新闻)【山东卫视《早新闻》】肥城市刘台桃花源风景区魏山北面山顶是一片裸露的岩石,有七八十平方米,上面布满了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在肥城市公交公司工作的“驴友”王先生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目睹的情况。爱好自驾游的王先生每月都要出去游玩。上周日他到刘台桃花源风景区游玩,当他登上魏山北面山顶时,发现上面布满了海洋生物化石,贝类、鱼类、腔肠类动物都有,不过这些化石大多都在大块岩石上,只有少部分在小石块上。
  王先生还带回了几块有化石的石头,他告诉记者,“带回来的这块是鱼骨化石,我平时喜欢看地理书籍,和书上的图片一模一样。”
  记者电话采访了肥城市桃花源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的侯经理,他告诉记者:“据说远古时代肥城就是海底,也听朋友说过魏山山顶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但没有亲眼见过。如果真有,对旅游开发大有益处。”
  师:我观察到很多同学对这则新闻中的某个词语很感兴趣,说说是哪个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3:我对“驴友”一词很感兴趣,这个词语应当就是旅游的意思吧。
  生4:这里是谐音的用法吧。
  师:化石真的很奇妙,常常给了我们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能给我们描绘出亿万年前的奇丽景象。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化石的知识吗?
  (学生交流、讨论。)
  师:姜仪和蔡心宇两位同学课前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作成了幻灯片,请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
  (姜仪利用幻灯片想直接展示、告知化石的定义。教师急忙打断。)
  师:不行,不行,我们不能让同学们这样轻易得到它。老师来帮你引导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化石”这两个字,从“顾名思义”的角度猜想一下“化石”是什么?
  生5:“化石”就是化成石头的意思吧。
  生6:“化石”就是有些物体埋在地下慢慢地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面对姜仪)怎么样,同学们的表现不错吧!(面对大家)“顾名思义”是什么意思?
  生7:看到一个名称就可以根据这个名称猜想出它的意思。
  师:是的,“顾”者“看”也。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真的就可以看到名称,联想到它的意义。看看姜仪同学给我们提供的化石的定义吧。
  (姜仪继续展示: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师:(面对姜仪)下面要展示化石的分类了吧。能不能别那么直白,试一试!
  姜仪:请大家仔细体会化石的定义,能不能推断一下化石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8:应该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吧。
  (姜仪又一次急于展示,教师再次打断。)
  师:同学们能否试着区别辨析一下“遗体、遗物、遗迹”这一组词语。
  生9:遗体就是死后遗留下的躯体,遗物就是死后遗留下的相关物件,遗迹大概是指生前活动的一些印记吧。
  师:非常好!姜仪,继续。
  (姜仪展示: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它保存着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一般保存下来的多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如动物的骨骼、牙齿、介壳等,植物的茎、花、叶、种子等。
  由遗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遗物化石。如动物的粪便,鱼卵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原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烧骨、装饰品等。
  在沉积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动物的足迹,昆虫的爬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一类化石叫遗迹化石。)
  师:姜仪,下面要展示什么?是否要考虑一下如何展示,如何引导?
  (教师和姜仪进行简要商讨后,进行了如下展示)
  姜仪:同学们,我这里有四幅图片,显示了化石的形成,不过排列顺序是打乱了的。谁能进行正确的排列?
  (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商讨、交流后进行了正确的排列。)
  姜仪:刚才老师提示我,让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请大家给这四幅图片配上解说词。
  生10:第一幅是说一只恐龙死去了,被掩埋了起来。
  生11:第二幅是说恐龙的肌肉慢慢腐烂,只留下了不易腐烂的骨骼。
  生12:第三幅是说经过漫长的时间,恐龙的骨骼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形成了化石。
  生13:第四幅是说藏有恐龙化石的岩层因种种原因逐渐移除消失,恐龙化石就露出了地面,和人们见面了。
  ……
  纵观这一部分教学实录,它涉及了化石的定义、分类、形成、作用等知识。其中,化石的作用是在导语部分,以描述性的语言简单提及的;其余三者则都是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进行界定的。
  且分别涉及和运用了“谐音”、“顾名思义”、“近义词辨析”、“配解说词”等语文知识或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
  就这样,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努力抓住“科学”、“文学”两大板块,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对科学知识的适当接触与补充是必须的,但重点显然应当是“文学”的。单就这节课而言,“科学”是为“文学”服务的。因此笔者在努力“用语文教科学”时,努力保持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道。
  [作者通联:山东肥城龙山中学]

用语文教科学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