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由于过度地强调人文教育,从单纯的机械化、模式化训练一步跨出语言的疆域,脱离了语言这个载体,导致了语文“味”的严重缺失,甚至使整个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程少堂先生首倡的“语文味”理念很有现实意义,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味”的内涵界定
深入地研究语文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程少堂先生提出“语文味”概念:“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的本体是什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②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③
“语文味”是一个不容易界定的概念,因为“味”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甚至也不需要说清的概念。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孙绍振说:“‘语文味’是一个很好的提法,既有近年来教学经验的升华,又有历史经验的积淀,最精彩的是对语文味的界定……也是对于中国古典文论中“滋味”说的传承。”④“味”或“滋味”的基本含义是指“意味”或“趣味”,而作为美学范畴的“味”则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具体指在审美过程中,讲到“味”或“滋味”时,要讲的对象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抽象则是指要讲的对象进入了一种模糊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较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味”或“滋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却也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语文味”也是这样,一提到语文味,要讲的对象也一定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所谈论的对象也进入了比较高的境界。
学界对“语文味”的本质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本文认为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及韵味,语文的教与学有机融合,教师的素养与学生潜能交相辉映,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发展个性、语文情韵等达到较高的水平与境界。
二、“语文味”教学的特征与意义
“语文味”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充盈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应彰显出语文学科特点、语文独特的美感、教学相长及富有语文韵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
(一)“语文味”教学的特征
1.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是不存在泛人文教育和偏工具性倾向的,也就是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是语文味最为重要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⑤具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是指语文课堂重在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教学过程中渗入一些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入必要的人文教育,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以工具性带动人文性,促进二者的和谐统一。
2.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境界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是一门情感十足的学科。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文教学充溢着语文味。上文在谈到“语文味”的界定时阐述过:一提到语文味,要讲的对象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所谈论的对象也进入了比较高的、具有美感的境界。程少堂先生说过:“‘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是语文教学过程美和结果美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美。”⑥因此“语文味”教学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独特的美感境界。
3.教师素养与学生潜能交相辉映
“语文味”体现的是教师较高的综合素养、教学激情、教学个性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兴趣、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的素养与学生自身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发挥,师生共同创设的课堂教学相长,达到一种最佳境界。因而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和创作欲。⑦因此,语文味的教学课堂要体现出教师较高的素养,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等,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4.课堂彰显出和谐而富有语文韵味
“语文味”教学的课堂,充满一种和谐及富有语文韵味的氛围美,它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领略出语文学科独有的韵味来。和谐而富有语文韵味的课堂表现为师生共生互享的学习课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富有语文韵味的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学生,考虑需要教什么,怎样去教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到和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语文韵味来。王荣生先生说:“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用教材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⑧也就是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使教与学能够达成和谐统一,彰显出语文学科的韵味。
(二)语文教学追求“语文味”的意义
“语文味”的提出,使语文教学更切合实际、教学的要求指向更为直接明了,更能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回归教学本体、返璞归真,开展有意义的教学。
首先,“语文味”是对中国古典文论中“滋味”说的承传,但不停留在历史上,而是结合了当代的学术资源,是历史经验的升华和积淀。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学的研究及实践。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的概念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其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⑨由此可见,“味”在中国传统美学里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概念,而语文教学中的较高境界也应是有味儿,就是有“语文味”。因此,“语文味”承传了“滋味说”,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其次,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提出“语文味”这样一个概念,它能把有关语文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进来,它能把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精华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长处吸收整合进来。可以说,语文味集教学精华和教改各家之所长于一身,是最有个性而又具有全面性的理论,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重要作用。
第三,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更具有极其深刻的实践意义,它是对语文教育中非语文现象的一种纠偏,特别是对语文教学的极端倾向——泛语文化的纠偏,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道德说教课或其他自然学科课程。新课改迫切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而“语文味”正是既能汲取素质教育理念的精华,又能防止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化现象的产生,还利于开拓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语文味”不能拒绝模式,但坚决反对和拒绝一切模式化的东西,它更鼓励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的张扬。语文教学决不能模式化,要清除应试化和技术化教育等诸多弊端,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