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已不仅是作为传统教学中知识导入的引子而存在,也不仅是作为知识获得后供学生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的题库而存在,它具有启发、定向、导行、整合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已经作为课堂教学全程的统摄,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如何高效呢?笔者认为以“问题”来驱动高效课堂是一条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问题”可以把学生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状态,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问题”可成为理解文本的导向,实施多重对话的纽带,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此重要,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谈谈确立有效问题的对策。
一、预设问题——定位学习目标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高效课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性上。因此课堂的第一环节——预设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问题”可由教师预设,也可由学生自主预设,但预设问题必须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一篇文章可教的东西很多,但放在教材中,教学内容相对是确定的。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有一个科学、具体、确定、可行的目标,课堂教学形态也要有基本的确定性,教学必须紧扣这个核心目标和教学任务来进行。因此,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要点或文章精彩之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情,进而引发对看似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对诗的印象,还可让学生在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
总之,课堂问题的预设必须要受到课堂教读目标的制约,是必须要为高效完成课堂教读目标而服务的,决不可远离课堂教学目标,想怎样预设就怎样预设。
二、巧设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也不断地进行着思维碰撞。这就要求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决不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因为,按部就班的教学推进和波澜不惊的教学组织,很容易导致教学环节的冗长沉闷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消退丧失,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好比水流在不断地流动。因此,很有必要尊重学生的受众心理,按照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令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感悟深化、情绪高涨的提问,极力营造教学高潮,使课堂教学的氛围热烈亢奋,学生参与意识浓厚活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迅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和问题,是契合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秋水》一文时,引导学生找出了“河”和“海”各自不同的景象,并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建立了对“渺小”和“宏大”的初步认识后,进一步设置问题:“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对气象宏大的海神若充满了钦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会对河伯怎么说呢?请以海神若的身份,写一段话答复河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表现得很积极踊跃。有的写道:“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有的写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其中有一个,更令人回味无穷:“河伯啊,我的气象和景观是比你大很多。但是,我们都应该知道:‘比我更大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还有宇宙,比宇宙更大的还有人们的心灵。’”这位学生所写的,就一下把庄子的“宇宙无限论”的思想展示得淋漓尽致。多么高远深邃的见解,多么富于哲理性的表述啊!
三、设主问题——优化教学环节
阅读教学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文本确定学习内容以后设计出主问题。主问题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并随学习的深入而不断生成课堂学习的主线问题或主干问题。“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的。主问题的设计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与支撑作用,主问题是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是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具有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一堂课的主要问题只能是一到两个,而不能是琐碎与繁多的,否则就不叫“主问题”。因此尽量只设主问题,简化教学程序,优化教学环节。
主问题的设计应该根据学习文本中呈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激活点,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点来设计。例如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激活点来设计主问题。因为小说文本的主角“我”是一个和高中生年龄差不多的“学生兵”。我们的主问题是:“我”在自己的学校学习了八年,而参军仅仅三个月,为什么在战场受伤被运到自己的母校,却不能认出是自己的母校?通过这个主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其一,纳粹的军国主义教育充斥着每所学校,每所学校宣传布置的环境都一模一样;其二,纳粹的大规模的战争让每所学校都变成了医院,每所学校的美术教室都变成了手术室;其三,纳粹的军国主义教育扭曲了人性,使人性异化。
四、生成问题——催生创新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问”了,这源于一种怀疑精神,一种对创造型人才的真诚呼唤。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变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已有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才有自主、创新、发现、体验。教师是问题的引导者,往往提一些方法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你读懂了哪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等。这样做是尊重学生的元认知,把学生推向主体。具体问题由学生自己生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当学生的问题提得过多过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随着问题的解决,正确对待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解读文本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学习的终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的过程。随着设定的问题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随之来到,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的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带着问号作新的探究,新的思想和新的创造都会在此时产生。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创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研究引向深入。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由于学生生成的问题较多,学生还会留有疑问,对文本的新发现和思索可以放开让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不必提供参考答案,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不同问题可作出不同的处理:对于不解之疑,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求异之疑,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师应坚决说“不”,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思想火花的,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创新之疑,鼓励学生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总之,课堂要力主“以问题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预设问题要定好学习目标,巧设问题要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要设计出能带动全篇的主问题,变教师的单向性传授为师生的共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思而后得”,并不断生成新问题。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也就践行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了。
[作者通联:浙江岱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