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509

[ 杨秀华 文选 ]   

连山叠嶂说博喻

◇ 杨秀华

  博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使描述更形象,使说理更严密,使抒情更真切。有人称博喻“如连山叠嶂,使人赏玩不尽”,其精妙之处可见一斑。
  一、博喻绘景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诗人写洪波湍急,连用了“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七种比喻,既写了水波的猛势,又写了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有声有势,蔚为壮观,同时也为下文纵谈人生哲理提供了依据。
  “这平铺着,厚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
  作者连用“裙幅”“处女的心”“明油”“鸡蛋清”“碧玉”等比喻,分别从形象、神韵、光泽、质地和色彩等方面喻绿,写出了水的灵性、明亮、洁净和温润,写出了“绿”的绰约多姿。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白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把“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白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又使本为静态的景物显得形象动人,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也倾注其中,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
  二、博喻描物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李商隐《牡丹》
  诗人先用卫夫人锦帷乍卷、容颜初露来比喻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和含羞娇艳,用越鄂君绣被堆拥越女来比喻牡丹含苞欲放。接着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最后用“石家蜡烛”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用“荀令香炉”比喻牡丹的香气,芳香本自天生。几处比喻动静结合,传神地描绘了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展示了牡丹花叶的绰约风姿、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情态毕现。
  三、博喻摹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诗人连用多个比喻,摹写了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把琵琶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两种旋律交错出现,令人耳不暇接的情景。在变化的旋律中,轻快流利的乐声好像“莺语花底”,悲抑冷涩的乐声如同“泉流冰下”,高亢激愤的乐声仿佛“银瓶乍破”“铁骑突出”。
  “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诗人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正面描摹了变化多端的筚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飕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和细叶长绿的老柏,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如虎啸,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的声音,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四、博喻写人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刘鹗《明湖居听书》
  作者写白妞出场,从眼睛入手,多方设喻。“秋水”写其明净,“寒星”写其清澈,“宝珠”写其光亮,“水银”写其温润,从而展现了一个情态万千、光彩照人的女子形象,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五、博喻说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作者用“骐骥”“驽马”作比喻来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来分别比喻只要坚持下去,学习再难也不怕,否则再易也学不成,从而说明了学习上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这些生活中习见的浅近贴切的事物,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彻而鲜明,极具说服力,有效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六、博喻抒情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作者在黄梅时节,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因而愁绪万千。闲愁就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一样繁多,像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一样纷乱,像淅沥不止的梅雨一样绵长,令人无法排遣。词人巧借三个具体的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加以形容,不着痕迹的将“闲愁”这种难以触摸的情绪转化为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创造出极其优美的意境。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
  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分别用“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比喻江南之秋,用“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比喻北国之秋,形象地说明了江南之秋比北国之秋在气、质、味、形四个方面都差一等,从而抒发了对北国自然风物的眷恋之情。
  [作者通联:河北辛集市辛集镇六小]

连山叠嶂说博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