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初始年级学生,习惯初中阶段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写作,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摹、叙述或客观的介绍和说明,普遍不具备写好议论文所必需的逻辑思辨和逻辑分析能力,也不具备推理和论证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抽象概括能力。物象类作文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之完成由形象性思维向逻辑性思维的过渡与发展。
物象类作文,根据物象特性的不同,构思立意上有很多可变化的因素。因为物象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局部与整体之分,而所有物象又都具备外表特征与内涵特性。
在指导构思的时候,教师宜引导学生分析此类写作题材的特性,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小角度与小切口来描述事物、叙述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提取物象的抽象意义,来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层次。
一、物象类作文能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认识
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豹,从事物的细节之处,照见事物的特性和精神所在,使作文高于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教师宜选取整体中的局部、群体中的个体、日常生活惯用品为话题,培养学生对局部之于整体、个体之于群体的特性关系的思考和提炼能力;加强生活用品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关系体认,在写作中尝试利用前者对后者的借代关系,使作文拥有巧妙的构思。
你的手,我喜欢握着它平稳地过马路;你的手,我喜欢它在我的头上灵巧地飞舞,为我扎好看的辫子;你的手,我喜欢它忙碌地工作,魔术师似的变出饭菜的香味,好看的毛衣,整洁的房间。
还有你坚实厚重的手,还有你饱经沧桑的手,还有你稚嫩柔滑的手,还有你温暖柔软的手,还有你宽大粗糙的手,我都喜欢。
——张叶娇《手心的太阳》
《手心的太阳》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母亲的手替代母亲。文章表面上描述了手忙碌的细节,实则展现了母亲的辛勤劳作,传递出作者对母亲为自己点滴付出的感恩之情。又巧妙地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使文章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切、更直接。
物象类作文还可以借助人们常用的工具,通过细致描写该工具的特征与变化,来表现使用该工具的人的特性,如借描写家人接送“我”的交通工具的情态来表现家人对“我”的关爱等。
一只手,鬼鬼祟祟地从人缝中探出,极像一只出洞的小鼠,一边小心地躲着猫,一边又肆无忌惮地行动。这只手似乎找到了猎物,很快地开始行动了。那是一只略略有点鼓的包。我钦佩这只手能像非洲的蟒,吞掉比它身体还庞大的猎物。看这熟练而迅捷的动作,要是这是一位职员工作着的手,一位演员变杂技的手,该是多么让人钦佩啊!
这只手,原本可以是一只成功的手,与他人光明正大地紧握,享受友情、亲情和职场成功的快乐。
——邱祺《手》
《手》则更巧妙地描写了一只扒窃的手,写出它的灵活,实则写出了扒手的贪婪与罪恶。作者想象如果扒手能改邪归正,从事正当的行业,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堂堂正正做人,将会有怎样的不同的人生状态。作者从手的动作落笔,却又时时反照手主人的品性,起到了举重若轻,巧妙突破的表达效果。
二、物象类作文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相关联想能力
超越有形的具象事物的范畴,提取物象的特征,将它放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畴中,物象就有了更为丰富的联想意义。余光中先生这样描述雨中之景:“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奏成了黄昏。”雨打在灰黑的屋瓦上,奏出美妙的音乐,余光中先生想象有一位灰美人,用纤手弹奏着琴键,够有意趣吧。
手是灵巧的,手将纸折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把它们洒向空中,于是便有了电线杆上偶尔零散偶尔密集的小音符;手轻轻抚摸着树木的枝条,间或为它们编上几根小辫子,于是便有了河水倒映下的杨柳依依,精灵般飞舞的柳絮,竞相追逐风儿的阵阵芳香;手蘸了蘸颜料,在空中描出五彩的线条,于是便有了翩翩的蝴蝶,闪动在春天的风景线中。
手是粗心的。手不小心碰掉了桌上的苹果叶,于是漫山遍野都是绿色;手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瓶,于是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了绚丽的彩虹,为天空别上一枚七彩的发卡;手不小心忘关了灯,于是连续几天太阳高挂天空,向人们宣告夏天的来临。
手挥了挥衣袖,留下一地的红叶,如铺展在山间的思索。
这只手,是自然之手。
——董叶文《手》
本篇是以手为话题的作文,作者突破了手的具象特性,巧妙地将大自然的一切变化,归功于自然无形的手有心或无意之作,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和万千姿态。作者在构思的时候,列出了自然之手的四个特性:手是灵巧的,手是粗心的,手是顽皮的,手是可爱的。把具体的物象抽象化,把诸多看似无关的意象巧妙组合在一起,读来颇有情趣。
三、物象类作文能引发学生由实而虚的象征关系的联想
象征的两端是实在的物象和抽象的精神特征,物象类作文能培养学生从实际事物提取抽象意义的能力。
象征源自对物象的特征作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成功的象征手法能将物象外在的形体特性,上升到抽象的精神层面,使被表现的对象藉由象征手法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广的意义。
细微之处总易被人忽视,寻常之处最奇崛。
已故日本艺术论者上田敏在艺术论中,曾这样说过:“五根手指中,无名指最美。”无名指,最美,美得无声无名,我奶奶就是这样的无名指。
我不知道奶奶的名字,只听村里人呼她某某嫂,而某某是我爷爷的名字。她没有工作,却为一家子的衣食住行操劳了一辈子。她养育了父亲兄弟几个,又帮忙照顾我们这些孙辈,让他们成长、成才。人们都知道我们几个孩子有出息,却不知道奶奶的功劳最大。奶奶识字不多,我儿时看的《西游记》插图本却是奶奶图文翻译给我听的。她的普通话夹着浓浓的方言声,很好听,勾起了我对佛教的好奇,也为我播下了一颗为天下苍生而努力的种子。
中指、小指是我的父母亲,他们是我家的两个极端。中指地位最高,相貌最堂皇,家里最重大的决策、最重要的事情、最艰苦的工作,父亲都冲在最前面。母亲最谦和,家里的好事、出头露面的事轮不上她,吃饭最后的是她,睡觉最晚的是她,打扫战场的也是她,她却一点怨言也没有。
把他们俩比作中指和小指,除了身高体型可以类比外,真正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紧密团结,撑起了这个家。
我就是如今还名不见经传的食指。虽然相貌平平,学识不高,阅历不深,可我将不断历练自己。秽物、毒物、烈物,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我都将努力去扛。《左传》有“阖庐伤将指”一说,孔颖达疏云:“将者,言其将领诸指也。足之用力,大指为多;手之取物,中指最长。故足以大指为将指,手以中指为将指。”我想,当中指日益苍老,再不能发挥它的领导作用时,我定会义不容辞地保护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保护这个家。即使不能顶天立地,也要为他们遮蔽风雨。
食指贴近我的嘴唇,向上直立:“嘘!”
拇指何许人也?
老实说,我还没有想好。也许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是,也许书声琅琅、日日相伴的好朋友就是,也许孤立无援、陪伴斗室的日月星光就是,也许就是你。
五指倘能团结,成为一个拳头,以抗外侮,实乃人世一大快事。
五指分开,并拢,双手合十,静思默想,人生实乃大天地。
——张宁宇《手》
本文抓住了五指的个体特征与五指间的关系:无名指不能独立,却紧紧牵连其他几个手指,像默默无闻的奶奶;中指最高,作用最大,像顶梁柱爸爸;妈妈排在最后,功用不起眼,却是个少不了的人物;“我”是食指,是支撑家庭的希望——五指间的关系与握拳、合十象征着作者家庭各成员作用特征与互为依存、团结协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