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500

  

觉醒自由人生的标志性文本

◇ 文勇 孙绍振

  孙绍振点评:我向来以为教中学语文比之数理化,要难得多。因为数理化有标准答案,有些答案是两千年前就有了的,有些答案则近些,也是一两百年前就获得公认的。就是最新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写在权威的著作或者论文里。数理化老师比之学生无非就是提前学得了,只要把这些东西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信服了。而语文课则不然,它没有标准答案,它的好处,就在答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时代智慧的演进而演进。经典文本可以说是时代智慧的祭坛,每一个时代都要把聪明才智奉献给这个祭坛。一些不明于此的老师,以为教参就是标准答案,照搬一番,学生照例并不买账。终生不悟者不但误人子弟,而且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写教参的人士,除了个别的例外,大多数并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常常满足于东抄西抄,结果就不能不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
  理想的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是对经典文本,前人解读了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文本,拿出自己的见解来,用自己的生命和学养读出深层的奥秘来。因而理想的语文老师应该有研究能力,有大学问,有比较多的学术资源,能对经典文本作出独特的解密。但是,这样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
  文勇先生的这堂课,让我相信,我的理想并不是空想。一般的老师,把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来作文字和典故的梳理。但是,文勇只用了很少的时间。我想,他这样的处理有道理的。因为这些文字上的,语法上的,文化背景上的问题,没有难度,不需要太强的理解力。
  文勇把最大的精力,最长的时间,用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他的解读,没有拘泥于文本,最大的特点是,既扣紧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通过文本,把苏轼当时的处境,当年的思想境界还原了出来。不但读通了文字,而且读通了苏轼的思想和境界。他调动出来的学术资源很是丰富,从康德到林语堂,从中国佛学史到苏轼的官职待遇,左右逢源。从一开始,他就提出,把《赤壁赋》的开头当作“写景”的论述是表面的,这里的写景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某种哲学性的写景。这就抓住了文本解读的纲领。以下的解读,表现了他对苏轼的生命传记,苏轼的思想的熟悉,尤其精致的是对他的禅、道的生命观,苦乐观,有限与无限,逝与不逝,盈虚与消长,取与非取,作出了相当深邃的分析,其中不少是他的发现和独特体悟,例如,他对林语堂的批判,因而带着很强的学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课,不是一般的好课,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更像是一场学术报告。然而,学术并没有妨碍课堂的交流,原因是他把苏轼的生存状态还原得那样生动,那样具体,那样地细致入微。这样就把课堂的感性与学术的抽象水乳交融地结合了起来。
  从这里,是不是可以得到某种启示,要进入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就要像文勇这样,既有广博的学术资源,又有相当的研究能力。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凌万顷之茫然。”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渺渺兮予怀。”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屏显1:间、 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 酌、藉、白。
  关于课文内容,我们把它归结一下,第一节写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最后两节是关键,也是这篇文章启迪后人的关键段落。
  师:前面讲到的都是基础性的东西,需要重视,但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探讨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上。要把这篇文章读懂不是一件容易事,可以说千年以来作者苏轼一直都在等待知音,但是真正的知音没有几个,他应该是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他在这个时候心情、心境的人。我们就是要尝试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去当苏轼的知音!真正地去理解苏轼在黄州五年炼狱般的生活,以及他灵魂升华的过程,这就是这篇文章重点和价值所在。
  师:先看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这样的写景方式与一般人写景有什么不同?上一节课我校黄敏老师已经给大家作了一些讲解:“寥寥几笔勾勒了秋江月夜泛舟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但仅仅这样讲还不够,文老师给这种写景方式取了个特别的名字,叫做“哲学意义上的写景”。为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写景”呢?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生:这里,客观描写的景象和自己内心情感引起了共鸣,笔下的景物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声来抒写的,是一种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描写。
  师:但是这种写景的哲学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哲学意义上的写景是说苏轼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哲学上的一些特点。比方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正常情况下刮风的时候水应该是动的,而“水波不兴”,这就是哲学上的含义了。
  师:有风时水波不动,这是哲学吗?
  生:我认为作者是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哲学性的景物进行了描写。
  师:哲学性的景物是什么呢?
  生:一些景物的自然现象可以揭示他所认为的哲学的道理。
  师:“自然揭示哲学的道理。”这句话说的很在行!也就是对自然和人的关系作了哲学思考或者哲学处理之后,再进行写景,这就叫哲学意义上的写景。这里的写景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突出了人的渺小,江天月夜的浩渺。哪一句特别突出了这一点?
  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人在宇宙当中显得多么的渺小啊!
  下面我们来看林语堂先生,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这段的文字的鉴赏,他说: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觉醒自由人生的标志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