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505

[ 吴维 文选 ]   

浅析高考语文试题苏南文化的价值取向

◇ 吴维

  随着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命题改革的推进,全国各省市语文高考试卷命题越来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总体上看,从2006到2010年各省市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总体特征,既能从学生掌握知识文化水平的实际出发,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焦点。从试题的选材来看,各省不仅竞相举起了科学性、人文性的大旗,而且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这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文化意识的渗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各地高考不同程度地把目光投向江苏省境内文化资源,特别是从苏南文化的视点,选择展示苏南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作为考题,或是直接选择苏南籍作家的作品作为考试的内容材料。
  下面从语文高考试卷命题对苏南文化选择的表现、成因和启示三个方面来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和反思。
  一、 语文高考试卷命题中苏南文化倾向的表现:
  根据近五年各省市语文高考试卷命题走向以及对苏南文化的关注程度,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影响力大,呈现向纵深发展趋势。
  由2006年3个省市试卷涉及苏南地域文化,到2007年5个省市,2008年5个省市7题,2009年6省8题,2010年7省7题。
  从地域上看,涉及范围不仅集中在江浙沪,而且呈现向全国各地域发展延伸的趋势;从时间上看,虽然只考证了近5年的命题,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从苏南文化区域发掘高考资源是传统历史文化使然。
  2.题型范围广,几乎涵盖所有试题类型。
  从语基的病句、成语、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到现代文阅读都有涉及,尤其是2010年安徽卷作文题是清代阮元的《吴兴杂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带有浓郁的苏南文化的气息。
  3.材料内容多,涉及时代分布不均衡。
  从2006年到2010年,高考命题与苏南文化相关的试题总共出现了30题,说明了涉及苏南文化内容之多,但其中相关的现当代作家只有钱钟书(1910—1998)、叶圣陶(1894—1988)、钱谷融(1919—)、朱增泉(1939—)四位,而另外有十一位作家作品都出自明清两代。这种现象在2009、2010年两年试题中表现尤为突出,分别都有四位作家作品出自明清。因此,从材料涉及时代看呈不均衡状态。
  二、语文高考试卷命题中苏南文化倾向的分析:
  高考试卷仅仅是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南文化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辐射面。那为什么各地都把目光投向苏南这块历史文化的风水宝地呢?
  1.从苏南地域特征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苏南地处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清明灵秀的江南文化。这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江南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全国的经济支柱”①。发达的经济使得苏南在全国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涌现了一批代表中国文化最高成就的杰出人物。以科举考试为例,“江南盛产状元”②,就明清两代苏州一府先后涌现了34名状元,“清代苏州考取的科举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四分之一”③,这与苏南优越的地理文化环境有深刻的关系。这些以科举状元为代表的江南才子们在宦海沉浮的颠簸坎坷中,有的身居高位,声名显赫;有的默默无闻,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但是哺育其成长,滋润其灵魂的故乡文化在心底留下的印痕,每当有兴发感慨之余,他们的诗词作品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母体文化气息。以2007年山东卷诗歌鉴赏为例,徐兰的《出关》“马后桃花马前雪”,即使身在冰天雪地的遥远边塞,梦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江南夭夭盛放的烂漫桃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深受苏南文化哺育的杰出作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至今仍有丰富的感染力,在反复流转传唱的过程中使得苏南文化体现出无穷的魅力,在广阔的区域和长远的时间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2.从所选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看,地域文化孕育了作家的成长。
  以高考文言文阅读为例,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采用明清散文为素材。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文学史上常常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说法,它们共同展示了人类文化进程中的精彩纷呈。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明清散文的地位。明代中后期,随着江浙一带工商业的高度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一种思想理论的兴起或流行,往往会改变现有文学样式的发展态势,最明显的就是促成新文学形式的产生。”④特别是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市民文化的兴盛,使得小说散文这类更容易抒写个人情怀的文学样式流行开来。而散文比小说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更能体现明清赋有时代气息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与社会生活贴得最近,因此明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发展的繁荣期,涌现了包括“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等诸多散文流派,出现了一大批代表明清散文最高成就的杰出作家,如“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长洲人),“前七子”领袖徐祯卿(吴县人),“后七子”的王世贞(太仓人),“唐宋派”的归有光(昆山人),学者型散文名家的顾炎武(昆山人),明中期“江南狂士”的唐寅(苏州人)、文徵明(苏州人),清朝“国初三大家”之一的汪琬(长洲人),学者型作家的洪亮吉(阳湖,今常州境内),“阳湖派”古文名家的张惠言(常州人)等。
  当我们遵循作家的轨迹,探寻他们的人生历程时,发现虽然散文也许并不是他们唯一擅长的文学形式,他们所属文学派别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但这些著名文学家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他们都来自长江流域的“吴文化区”。
  3.从高考命题规律来看,高考文言文素材应趋于多样化。
  以江苏卷和全国卷为例,2006年至今的大体情况是苏南籍作家作品或反映苏南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篇幅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如果说江苏卷命题关注本地域文化,选择具有苏南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资源那是理所当然,是传承文化发扬传统的职责所在,那么为什么以全国卷为代表的其他各省市均关注苏南地域文化呢?我们不妨以文言文阅读为例,探寻明清时期苏南文化的发展轨迹来求证高考试卷命题规律。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大多数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都节选自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典文集。然而从《二十四史》中选材料作为考题受到诸多限制。在一定篇幅内将人物大致情况或事件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文字难度适合高中生文言文水平,而且不能与往年试题或地方县市模拟试卷雷同,《二十四史》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长此以往,难免出现“撞车”,这样会造成高考试题命题失误。另一原因,一味地采用《二十四史》作为高考文言文试题缺少创新思维,具有模式化。2004年湖南卷选用苏轼的《放鹤亭记》,这似乎是一个信号,高考试卷越来越多采用篇幅短小,情节完整,声情并茂的写人叙事类散文作为文言文素材。随着高考自主命题脚步不断迈进,2007年福建卷《书博鸡者事》,2009年上海卷《沈周》,江苏卷《书沈通明事》,2010年山东卷《申甫传》,明清散文作为高考文言文素材的首选之一,越来越为各类试卷命题者所青睐。
  三、语文高考试卷命题中苏南文化倾向的结论和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对苏南文化的选择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由苏南地区特殊的经济文化的地位决定的,这是我们每个苏南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5年高考试题命题走向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1.文化心理由保守走向开放。
  以吴文化为代表的苏南文化是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一个分支,是苏南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与古老智慧的结晶。苏南人民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接纳包容外来文化,“但是我们的教学、教材、试题中出现的区域文化与现状之间的超越或倾斜,会使学生形成对某区域、某地域文化认识上的偏差,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整体和全貌的认识和理解”⑤。因此我们必须打破狭隘保守的心理束缚,“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⑥,意识到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与开发。

浅析高考语文试题苏南文化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