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493

[ 彭玉华 文选 ]   

课堂中的“技术”

◇ 彭玉华

  技术主义是备受指责的课堂流弊之一。诚然,过分追求技术往往使课堂陷入某种僵化的模式,忽视了基于人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一味排斥技术也容易使课堂拖沓松散,毕竟作为一门科学,课堂还是有章可循的。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课堂中的“道”和“术”犹如“功”和“拳”,“道”是根本,“术”是辅助,二者互为里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下面结合同事上的一堂作文指导课谈谈课堂中的“技术”。
  课堂述评:
  第一环节——了解学情,顺势导入。教师先问一学生平时写作文最怕什么?最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回答说是不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教师接着说自己班上的学生主要是感觉没有东西可写,今天这节课就来谈写作时应如何运用材料。(这一环节教师从了解学情入手,学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最重要根据;但教师并没有顺着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是拉着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
  第二环节——教师投影:写作没有材料怎么办?1.关注现实生活(家庭、校园……);2.活用课文材料(教材、读本……);3.关注社会热点(报刊、网络……)。在这个基础上投影本课主题:关注热点、理性思考、积累素材。(这是一个过渡环节,目的是引出本堂课教学内容:关注热点、理性思考、积累素材。从主题看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如何积累素材,尤其是社会热点素材的积累。)
  第三环节——教师投影“蛋形蜗居“照片,并请学生阅读网上热传的“蛋形蜗居”文字材料,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文字材料提炼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1.房价过高,蜗居是无奈之举;2.面对残酷现实,用创新克服困境;3.住房难问题没有解决,让大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和“走红原因”两个角度来观察新闻,然后继续投影。中心立意:①蛋形蜗居是北漂族应对高房价的无奈之举,高房价——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②蛋形蜗居之所以能风靡网络,其原因是它挑动了社会对房价的强烈不满的敏感神经;③蛋形蜗居是戴海飞的天才创造——漂亮的外形、环保的构造、低廉的成本、宜居的设计;④面对困境,永不言弃,乐观生活;⑤蛋形蜗居拷问的是现实社会以及规章制度对弱势群体的残酷与冷漠;⑥把握瞬间的创意,成就非凡的创作。边缘立意:①有梦想,全世界都为你让路;②总要给自己的生活撒一点阳光;③倡导绿色生活渐成社会共识;④亲情与友情是我们生活中的阳光;⑤知足常乐。延伸立意:①北漂族为了梦想执着追求;②从蛋形蜗居中我们看到了80后的脊梁;③贫困也是一种财富,艰苦的生活能磨砺人、成就人;④敢于实践,勇于实践。教师继续投影小结,中心立意:看懂材料,整体把握;边缘立意:找准着眼点,合理生发;延伸立意:见微知著,联系现实。(这一环节是教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从中心立意、边缘立意、延伸立意三方面提炼了十几个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提炼观点的方法。本环节内容充实,不仅训练了学生多角度阅读材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三个方面总结出来的提炼观点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可行性,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有价值。但可能是本环节容量大,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回答出两点后,教师就一条一条投影自己提炼的观点,课堂上没有了学生的声音。当然,有没有必要提炼出这么多观点,也需要商讨。)
  第四环节——重组分析。教师投影四个观点:①蛋形蜗居是北漂族应对高房价的无奈之举,高房价——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②蛋形蜗居是戴海飞的天才创造——漂亮的外形、环保的构造、低廉的成本、宜居的设计;③面对困境,永不言弃,乐观生活;④有梦想,全世界都为你让路。要求学生从四个材料中任选一个,重组材料并作合理分析和拓展,字数200字左右。学生思考写作后,教师逐个投影自己所写的答案,并小结重组分析材料的五个要点:叙议结合,自然过渡;整体把握,引申拓展;适当引转,重点渲染;充分铺垫,以情取胜;合理嫁接,理性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材料,如何重新组合材料来阐述观点。教师投影四个观点要求学生重组材料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组使用材料的五个要点。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切中了时下学生不会使用热点材料的病脉,学生学会了多角度使用材料,很好地解决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但教师的课堂指令不明,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教学意图,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在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匆忙的逐项投影自己的答案,并讲解重组使用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没被激活。)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课后阅读“犀利哥”材料,提炼两个观点,并重组材料进行分析。
  课后总评: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从中提取写作素材,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不仅符合高考作文导向,而且切中学生作文无米下锅、脱离生活、套话作文、肤浅思维等问题。而教师在对材料的选择、观点的提炼、材料的重组使用上都显示出了扎实的功底,尤其从不同的角度提炼观点和重组使用材料上体现出了优秀的素养。这堂课是具有价值的课题的,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但课堂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笔者以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课堂教学技术的缺失。
  缺失一:课堂主题不明,教学内容冗杂。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一节课上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公开课尤为重要;从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来看,坚持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能更有效的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上海华师大一附中的陆继椿老师提出“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观点也是这个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堂课,教学内容就有些冗杂:从第一环节学生的回答来看,最需要的是解决如何把握材料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审题的问题;从教师投影的课题“关注热点、理性思考、积累素材”来看,应该是解决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的问题;第三个环节花了很多时间解决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问题,而这一环节正好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个环节同样花了很多时间解决如何多角度使用材料的问题。由于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都是大问题,需要用去大量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时间就不够了,考虑到公开课教学的完整性,教师便只能放弃学生思考,拽着学生看投影,使课堂成了一言堂,缺少互动和对话,气氛沉闷,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已经没什么效果了。其实教师可以选择第三个环节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舍弃第四个教学环节,这样课堂主题就会十分明确,而且教学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互动对话中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将教学的主题确定为如何使用材料,那就要压缩第三个环节,没必要从三个角度提炼出这么多观点,把这个环节处理成一个过渡环节,再合并第一和第二两个环节,那么就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处理好第四个环节了。
  缺失二:教学进程匆促,教学方式呆板。上一个缺失指向的是“教什么”,这一个缺失指向的是“怎么教”。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李海林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一起搞活动的过程,优秀的老师总是能设计一些精当的教学活动来推动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课,课堂教学有些匆忙急促,重要环节都是以教师投影为主,学生成了被动的看客。其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冗杂,课堂主题含混;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与学的方式能灵活一些,设计一些合适的教学活动,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一定程度上就能弥补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缺失。结合本课教学,就“教”的活动而言,除讲解、提问之外,还可以增加教师示范的环节;就“学”的活动而言,除听讲、回答、动手实践外,还可以加入小组合作的环节。如第三个环节教师可从中心立意、边缘立意、延伸立意三个方面分别示范提炼观点,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从一个角度提炼观点,然后交流共享;同样第三个环节也可以先教师示范,然后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针对一个观点进行材料重组;教师示范可以提高教学指向的明确性,小组合作可以加强合作节约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合以上分析,试调整教学设计。
  设计一——(主题:学会多角度提炼观点。)
  过程——
  第一环节:提问了解学情,导入本课主题。
  第二环节:投影、阅读材料,学生尝试提炼观点。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总结出三个提炼观点的角度:中心立意,边缘立意,延伸立意。
  第四环节:发放新材料,学生从三个角度分组提炼观点。
  设计二——(主题:学会多角度使用材料。)
  过程——
  第一环节:介绍多角度使用材料的好处,导入本课主题。
  第二环节:投影、阅读材料,学生多角度提炼观点。(过渡环节,控制时间)
  第三环节:选择一个观点请学生重组材料并阐述,在分析得失的基础上,教师示范投影自己的阐述。
  第四环节:选择四个观点,学生分组重组材料,并抽象概括重组的感受、方法。
  第五环节:小结重组材料方法、注意事项。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鲁迅中学柯桥校区]

课堂中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