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此,笔者深有感触。课堂不是生产车间,不应该有预设的流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无数个“意外”发生,面对这些“节外生枝”的现象,教师不必担心因影响课堂教学任务而进行简单操作;相反教师应像山一样沉稳,抓住这一契机,大胆地让学生的思维碰撞,敢于放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误入”后能“悟出”。这样,学生才能像水一样灵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培养,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和高效起来。笔者以《商山早行》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巧妙地把握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温庭筠所写,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些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要求同学们能够把这首诗背默下来。课堂上,我先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默写的效果很好,意想不到的是她把槲叶落山路中的“落”写成“满”。面对这一错误现象,我并没有进行简单地操作,把这个字改过来,而是抓住这一“意外”,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有意识地来训练学生理解诗歌炼字的能力。于是我说某某同学把“槲叶落山路”写成“槲叶满山路”一定有她的道理,见下面的同学点头称是并议论纷纷,我感到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便又问,那么“落”与“满”,哪个字更好?有的同学说“落”字好,有的同学说“满”字好。看到同学们对此争论不休,于是我把班级同学分为两部分,认为“满”字好的为甲方,认为“落”字好的为乙方,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辩论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形成能力的提升。现把课堂教学中的辩论片段列举如下。
乙方1:“惆怅”是诗人的心情,而这种惆怅之情是无止境的,是装不满内心的。而且春天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现在眼前却有树叶落下,那只能是星星点点的落下,十分稀少,更有一种动感的凄凉,而“满”字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用“落”字更能突出诗人此时的惆怅之情。
甲方1:一切景语皆情语,考试落第的诗人此时内心感到一片渺茫,不知路在何方,“槲叶满山路”,路被遮盖住,更能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的前途渺茫。
乙方2:因为落叶是动态的,诗人走在山路上,树上的残叶不停的下落,营造出凄凉的意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相符,所以“落”字好,若用“满”字,画面会显得死板。诗人无法借景抒发心中的悲。
甲方2:“满”字表示了槲叶的多,而槲叶越多,诗人思乡就越深。我想大家都知道,“满”山的槲叶,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且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简简单单的一个“落”字,何以表达出诗人浓郁深厚的情感?
乙方3:反对上述内容,首先,诗人写此诗时正值春季,地上怎么可能会盖有满满的槲叶?再者,“满”字有充盈的意思,何来凄凉之感呢?
甲方3:没想到乙方的地理知识如此浅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早春为什么还会“槲叶满山路”,我用一句诗来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此可见,山上和山下是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和时间差的,也就是说,即使在早春也是可以有满山槲叶的。
乙方4:我认为“落”字好,理由有三:①从用字本身来讲,“落”有“下落”的意思,此诗写于早春之际,用“落”字更符合早春的特点,表达准确生动。②“落”是一个动词,把原来一副静态的画面写成了动态,从而把落叶的情景与诗人内心的落寞孤寂联系起来。③“落”字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折射出诗人处境与心境因羁旅而十分疲惫。
甲方4:槲叶落下时,应该是黄色的,黄色属于暖色调,山上和路面上都铺满了暖暖的槲叶,早春时,诗人身上的衣物都是属于冷色调的,冷暖色调对比,画面效果更加强烈,使诗人心情更加悲凉。
乙方5:《商山早行》突出了“早”,那时天还未亮,再加上山上槲树成片光线就更暗了,此时,诗人怎么能看得清槲叶的颜色,又怎能进行冷暖对比呢?
甲方5:满山凄凉的槲叶,更加渲染了作者远离家乡的那种萧杀的气氛,体现出作者沉重的心情,也照应了开头的“悲”字,而这种景象,则更能让作者回想起故乡杜陵,那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的优美画面,两种不同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则更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落差之大,此时的心情则可想而知,岂一个“悲”字了得!而那新旧相重叠的槲叶,恰似作者此时的心情,悲愁淤塞,难以排泄,所以“满”字更适合。
乙方6:槲叶从树上落下,离树是越来越远的,而诗人是出行的,正离故乡越来越远,因而下落的槲叶使诗人与之有同病相怜之感,更加加深了思乡之情,“落”体现了槲叶下落的过程,若用“满”则说明叶子已经在地面上了,静止了。而此时,诗人是行进的,是一个离故乡越来越远的过程,并未止步不前,所以“落”字更适合。
甲方6:“满”山的槲叶已经包括了下落的过程,更比“落”多了一层涵义,而作者踩着厚厚的槲叶,那种柔软的感觉正像诗人内心的柔软一样,而踩着槲叶发出的“吱吱”声,更加让作者想到了社会的黑暗,他人的指点言论,因而心中委屈,想到了自己美好的故乡,那个心灵的栖息之地,因此“满”字把作者的思乡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乙方7:“落”字以动态的形式体现悲凉之感,举个例子:新人结婚时,幸福的花瓣是从天空洒下而非铺在红毯上的,飘洒的花瓣更能渲染气氛,以此类推,落下的槲叶则更具有凄凉的代表性,因此,我方坚决认为“落”字更好!
甲方7:我方坚决认为“满”字更好。因为……
还没等甲方同学说完,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尽管下课了,但同学们思维的火花还在闪烁。尽管他们说得不一定科学,但谁又能说他们的想法没有道理呢?尽管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完成,但谁又能肯定课前预设的课堂效果就一定比课堂上生成的课堂效果好呢?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主阵地,巧妙的利用好课堂上有价值的“意外”,欲擒故纵,因势利导。本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经据典。地理知识、美术知识、生活常识,学以致用,甲乙双方,唇枪舌剑,畅所欲言。这些都是课堂生成的效果。
当然,一次成功的课堂“生成”不是目的,通过课堂“生成”培养学生热爱思考,喜欢探究,勇于表达个性化意见的学习习惯才是最终目标。只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用心去思考。让学生展示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课堂一起飞翔。
[作者通联:江苏泗阳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