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2期 ID: 356023

[ 李仁甫 文选 ]   

例谈消息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 李仁甫

  消息类文本,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文采斐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不像议论文那样,启发人思考,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也不像说明文那样,虽然平实,却有丰富的内容,具有条分缕析的价值。它篇幅短小。结构过于程式化,更缺乏经典的魅力,一旦编进课本,实际上便意味着已经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成为“明日黄花”。这样。学生也好。教师也好,一般不大喜欢阅读消息类文本。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对这类文本很不重视,十几分钟甚至更少时间一略带过,根本没有把消息当作一种“文本”,一种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的语言矿藏和意义宝库。下面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苏教版必修二)为例,谈谈消息类文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消息类文本最值得我们解读的内容是什么?
  
  消息类文本的正文至少包括导语、主体两个方面。而有的还提供一点背景材料,安排一个合适的结尾。由于多年来高考命题经常把消息放在“语言表达和语言应用”中以“概括内容”或“压缩语段”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在学习消息类文本的过程中,对信息重要程度高、概括性强的导语进行认真分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按照新闻界的流行说法,放在消息开头的导语,通常应该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几个要素。对照起来,这几个要素在《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中都具备了:导语涉及的时间是“1970年12月7日”,地点是“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人物是“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事件是“下跪”“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在这个历史性的慢镜头中,作者主要突出了时间和事件两大要素。请看,作者是如何交代“1970年12月7日”这一时间概念的:“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凛冽的寒风……”这里,不仅仅交代了日期,还连带交代了天气状况,渲染出了当时沉痛哀悼的氛围,也为下面写勃兰特“肃穆垂首”作了必要的铺垫。再看作者是如何交代事件的:有一系列的具体动作——“来到”、“献上”、“垂首”、“下跪”、“祈祷”;有特定的表情——“肃穆”:有典型的语言——“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作者为什么要比较详细地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场面呢?因为“下跪”这一举动事先并不在计划日程之内,勃兰特也未同任何人商量。于是在场的所有人大为震惊,东道国代表团成员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所以作者要把这一瞬间定格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们的眼睛似乎怔在那里,目睹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正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欣赏的主要内容。有了这样的内容,消息类文本便有了一般文本所具有的欣赏价值,我们的课堂也便有了吸引学生的亮点。应该说,《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的导语写得非常经典,那文学化、散文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体味其中的情感。在朗读时。要强调整体上运用慢速,读出人们在纪念碑前特有的沉痛哀悼的心情,读出勃兰特虔诚的赎罪心态,其中一些词语速度要更慢,如“最寒冷”、“凛冽”、“肃穆”,读出极度的悲哀。另外,还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比如“来到”、“献上”、“垂首”、“下跪”、“祈祷”和“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等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我们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进而理解一个政治家身上所具备的过人的政治勇气、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人文性视角与工具性视角,如何兼顾?
  
  新教材针对过去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思想性的倾向,有意纠偏,完全按照人文专题来给选文进行切块、分组和排序。《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之中的,它与《落日》同属“永志不忘”板块。受这种安排的暗示与影响,教师们就不得不有意无意地跟“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图景挂钩,进行广泛的联系和生发。这样一来,许多教师容易淡化消息类文本的工具性。忽视消息的文本意义。而在人文性、思想性上大做文章,过多地补充反法西斯战争之类的背景资料,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许多珍贵图片,以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短短的消息上花费了许多时间甚至几个课时,结果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学生却在语文学习上基本无所得。
  也许如果仅仅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来学习,用很少时间了解倒金字塔结构就行了,但这样实际上就将消息当作了高考试卷的语言表达题。这是典型的肢解文本。如果仅仅从人文性角度来学习,过多地联系历史的细节和现实的状况,虽然大家可以接受一次思想洗礼,但架空了语言。架空了文体,丢掉了语文本色。
  人文性视角与工具性视角,如何兼顾?我觉得,最好是把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通过工具性有层次、有次序、有节奏性地自然而然地展示人文性。比如从语言文字人手,特别是欣赏导语,让学生在解读文本和朗读体味中渐次粘连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材料碎片。这样,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了。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南校区]

例谈消息类文本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