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5期 ID: 135812

[ 韦志成 文选 ]   

孔子的教育之道(五)

◇ 韦志成

  五 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在杏坛讲学,刚讲完一个道理后,子路站起来说:“请问先生,我听到了某种道理就立即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对你来说,如果父兄健在,怎么能立即行动起来呢?你要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呀!”接着,冉有也提出相同的问题:“先生,我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果断地说:“你就马上行动起来。”站在一旁的公西华说:“先生,子路问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亲哥哥健在,要先听他们的意见;冉求问同样的问题,你却回答要立即行动起来。对同一个问题,您怎么有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呢?我被弄糊涂了,大胆地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总是退缩。前怕狼,后怕虎,所以我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过人,我约束他不要过激行动,所以我要他退一步,先征求父兄的意见。”(《先进-22》)
  公西华的提问是有道理的,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呢?是不是孔子故弄玄虚呢?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对此作了精辟回答,他在《论语集注》中把这个经典教例概括为八个字:“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据此提炼为“因材施教”。它明确地表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理念: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不同教育。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决不能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孔子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四点上。
  首先,根据学生的才能发展趋势教学。学生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才能发展趋势各异,有的喜爱文学,有的愿意从政,有的想搞军事,有的想经商赚钱,等等,据此,他特意开设了四门课程:一是“德行”科,学习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二是“言语”科。学习的有宰我、子贡等;三是“政事”科,学习的有冉有、季路等;四是“文学”科,学习的有子游、子夏等(《先进·3》)。这四门课程的开设,相当于今天的选修课,学生的才能有什么发展,他就根据学生的才能促成他们发展。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发展。例如,孔子对曾参的教育就是根据他的才能发展来进行的。曾参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他谨慎谦虚、性情沉静,不愿从政,愿意教书,孔子尊重他对自己前途的选择。曾参后来收徒讲学,传承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由他传授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通过自己的门人传给孟子,形成儒家一脉相承的“孔孟之道”。所以,曾子是儒家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思想家,《论语》中收录曾参的言论较多。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3》)的态度,小心谨慎地对待人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4》)这三问是自省自查,是道德自律的法则,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表明人格追求的境界。这三问有极强的文化透射力,对中华民族自律提供了基本方法。他继承了孔子倡导的君子风度,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7》),论及君子做人应该有气节,集中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可以托六尺之孤”(《泰伯·8》)。孤,死去父亲的孩子。周代一尺相当于现在六寸。六尺,泛指尚未长大成年。托孤,指君主临终前把幼君托付给可信赖的忠臣,拜托他们辅佐幼主成长。这表明君主对君子的绝对信任,要求君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像三国时,蜀主刘备白帝城托孤,把幼主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为辅佐刘禅竭尽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就是“可以托六尺之孤(《泰伯·8》)”的君子。二是能“寄百里之命”。百里之命,古代诸侯封地一般为百里,这里代指国家政权和命运。君子是能够寄托国家命运的人,能临危授命,救国救民,系安危于天下。君子气节的这两点要求,集中体现人的忠贞、诚信,铁肩担道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鼓舞了历代的正人君子。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托孤”、“寄命”的忠臣良将,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他们都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忠贞和诚信,告诫世人做人的尊严和清白。
  其次,根据学生的智力教学。学生的智力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孔子根据学生的智力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学习较好,颜回“闻一知十”,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15》),接受能力强,“可以语上也”,教课就要教得深一些;像子路、樊迟等学生。知识水平在中等以下,接受能力较差,“不可以语上也”(《雍也,21》),教课就要教得浅显一些,因人而异,让学生能够听得懂,能够接受。例如,“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于不同的学生他的回答就不一样:
  ——对颜回。他很聪明,是高才生。加上他学习非常刻苦自觉,所以对他讲仁的本质:仁就是克己复礼。颜回又问,仁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后。由他自去领会,去实践。
  ——对冉雍(字仲弓)。他是“德行”科的好学生,孔子认为他是可以坐在大堂里,面朝南边做大官的人,对他只讲仁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他体会仁的深层含义。
  ——对司马牛。他个性比较急躁,文化程度也较低,孔子的回答直截了当:“仁者,其言也讱”,仁,就是说话要谨慎。言下之意,你只要说话谨慎了。就做到了仁。
  对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有不同的回答,决不搞_刀切、一个模式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即使对同一个人,问同一个问题,因为他的学习进步了,孔子也随着他学业阶段的提高而加深教育内容。比如。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回答就三次不同:
  第一次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22》),强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第二次问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颜渊·22》)。强调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体现了人本精神:
  第三次问仁,孔子侧重在“仁”的三个细目上,仁要求做到“恭”、“敬”、“忠”(《子路·19》),在家恭敬有礼,出外办事严肃谨慎,待人忠厚诚实,做到了这三点就是仁。可见,孔子教育学生完全没有固定答案,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学会多元化、多角度地认识问题,
  第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学。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清楚,例如,仲由果断,子贡通达,冉求有才能(《雍也·8》)等;学生的性格有卤莽与迟钝之异。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例如子路卤莽,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高柴愚笨(《先进·18》)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司禀性进行教育,激发他们自己成长。孔子对子路的教育,是一个根据他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的成功例子。子路没有拜孔子为师时,品性顽劣,鄙俗,喜欢逞勇斗力。他头上戴着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公猪的牙齿,走路一颠一颠的,活像今天一个牛打鬼似的小流氓。他曾经以轻慢的态度侮辱孔子,经孔子的好言相劝,才拜孔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