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极富张力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方面因为其形式的自由灵活、少有规矩而呈现出创作技法上的无限丰富性:男一方面又因为其内容的无限宽泛、无所不及而表现出主旨意义的无比复杂性。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散文特别好写,只要是来自生活的任何感悟,都可以用散文的形式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有人认为散文特别难写,面对如此浩瀚繁复的社会生活画卷,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心灵深处的无限感触,总会感到无从落笔。
其实,散文的好写与难写,并无一个固定的标准。与其他文本的写作一样,散文写作除去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外,更需要的,同样是生活的积累。只是散文对生活的依附性更强。因为散文的“散”。倘若没有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积淀为依托,也就必然失去了放飞思维的翅膀。
写作散文,首先需要“造境”。也就是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筛选出最适宜于表达自己思想的生活素材。使其成为自身思想的最佳载体。这种“造境”,不但需要遴选出最有价值的生活物象,更需要将这些物象进行思维的深加工与再创造,使客观的事物因作者主观情感的灌注而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色。
下面,笔者将从散文写作中“‘意’的提炼与‘境’的营造”等六个角度,谈一谈散文写作中的“造境”与意义拓展问题。
一、“意”的提炼与“境”的营造
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是“意”与“境”和谐统一的产物。散文中的“意”。指的是作者试图表达的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客观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自然体现。散文中的“境”,指的是文章借助一定的文字营造出的某种氛围。这种氛围,或是以景物描绘为主,或是以故事叙述为主。或是以事理阐释为主。
“意”与“境”的关系中,“意”是主观的、内在的。“境”是客观的、外在的。“境”为“意”的表达,提供物质保障:“意”为“境”的营造,提供灵魂与方向。
“意”与“境”通常情况下总是相互交融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收录的26篇散文。每一篇都可以看成“意”“境”交融的典范。比如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其“意”在于表达特殊生存状态下的生命意义及人生感悟,其“境”就是贫寒落后的西北乡村生活图景。唯有这样的乡村。这样的生存环境,才会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倘若置换了这样的背景画面,那么,也就必然丧失了这样的意义思考。
再比如下面这段我们特别熟悉的文字:
我看见他载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道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先生的这段经典描述,之所以能数十年来打动一代代读者,其最大的成功。同样来自“意”“境”的交融。这里,“肥胖”的父亲这一特殊“象”,经过作者细致生动的描绘而转换成凝聚了丰富情感的“境”。在这个“境”里,“肥胖”所带来的行动的艰难,成为了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的一个情感聚合点。因为这一特殊的“境”的营造,讴歌父亲的“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现在,如果我们将这段文字改动为如下内容,再品味其中的情感,就会明了“境”的营造对于“意”的提炼的重要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阵风般跑到铁道边,然后轻捷地跃过两轨窄窄的铁轨,一个助跑。便跳到那边的月台上;他肥胖的身子丝毫不显累赘,显得充满了力量。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此改动后,衣着还是那样的衣着、肥胖还是那样的肥胖,但因为增值失了“行动艰难”这一特殊的“境”,作品中撼动心灵的那份情感也就必然随之消失。此时,我们再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就会觉得这泪来得毫无道理。“境”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意”的确立与提炼。
由此可见,一篇散文要想表达出某种有价值的“意”,离不开“境”的营造。这“境”的取舍,又必须以“意”的提炼为线索。“意…‘境”和谐,则写出来的一定是好文章:“意”“境”脱节,则一定是坏文章。
二、情的渲染与理的表述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观察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受作者的酸甜苦辣,品味作者个性化的思考。
同样,当我们从事散文写作时,要想让读者通过我们的文字来了解我们的内心,唯一的路径,就是把我们的情感、我们对生活对事物的看法倾注到我们的笔端。也就是说,我们在散文中表达出来的每一件事、每一份情,都应该也必须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用巴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散文中渲染情感、铺陈事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景(事)、情、理的有机交融。任何优秀的散文,都是这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反之,如果三者各自独立存在于作品中,无法实现相互间的渗透融合,那么,文章注定失败。
下面,我们看几段文字:
其一
啊,家乡,我的家乡!你虽然贫穷,但你却以你那瘦弱的身躯哺育了我,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要为你立一座丰碑,你无私的奉献,使我们这些远居他乡的人永远怀念你。啊,家乡,我什么时候能回到你的怀抱。
其二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镜面了,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其三
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第一段文字,以直抒胸臆为主。作者试图通过标语口号式的文字,实现讴歌赞美家乡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文字,并不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只让人感到矫揉造作、夸大其辞。
第二段文字,前三个短句也是直抒胸臆。后面则立足于景的描绘,在纯客观的景象描述中,蕴藏着远离祖国的巨大悲哀。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就容易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事理了。
第三段文字,在现象的列举与叙述中不但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将作者因这些现象的存在而生发的情感融入到冷峻的介绍中。表面上看,找不到一个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细细品读,却又句句含情字字说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