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能够上很漂亮的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但由于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这样较低的层次上,缺乏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必要认识,因此教学的成败得失,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二种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比较自觉地从自身的实践中把握事物间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种把握还是浅层次的,局部的,尚未上升为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第三种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能够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他们力图透过表层的现象、经验,寻求事物间内在的、普遍的联系,他们的教学实践明显地表现为自觉的理论追求。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四种境界由低而高,逐步提升,有志者当以达到最高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对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学生仅仅被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一种“目中无入”的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受到严重压抑。但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性,人们殷切期望教育能够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作为跨世纪的课题提上研究日程,新型教学模式急需探寻与发展。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正力图反传统教育模式之道而行,展现出主体性教学的特色。
钱梦龙的“主体性教学观”体现于他的“学生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语文导读法的核心,也是钱梦龙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其他要素(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只能是为之服务的外部条件。“导读”中“主体·主导,主线”这三者之间也并非是一个形式逻辑上的并列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对其他两者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前者,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为作为主体的学生而存在,训练则是师生协同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的一种必要的形式。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当然需要胸中有书,但更重要的是目中有人”。即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要始终放在学生这一主体上,这就是钱梦龙的学生观。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他教育思想特点的根本。
(一)“学生为主体”的哲学阐释
我们要把握钱梦龙的学生观,把握他语文教育思想中对主体的确认与激活问题,就先要明确主体与主体性两个概念以及教学过程中主体问题的确立。
何谓主体?主体是一个哲学概念,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的。客体则是指作为主体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
“主体是人”,但“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只有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地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会成为主体”。
何谓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征。这往往表现为人作为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主体时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也存在主体问题。但教学活动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不是学生在亲自实践中认识客观事物,而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认识客观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三个基本的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教材始终是教师和学生认识的客体。而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教育派恪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萁代表赫尔巴特在《教育学》中说,“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甚至说,“最可怕的是让学生发展这种意识,即认识他们的行为是独立的”。“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说应留给教师。”传统教育派把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在教学观念上往往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认真研究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中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当作“容器式”的客体加以灌输或改变,使他们呆读死记而不善于独立思考。学生成为“物一样的东西,丧失了人的主体性。而在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派则一反传统,力图把学生从教师权威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其代表美国教育家杜威宣称:“我们的教育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将围绕他而组织起来。”这样,杜威就完成了从赫尔巴特的教师权威说到儿童中心说的转变。“儿童中心说”固然存在着失误,但在这里,如果我们撇开“儿童中心论”所存在的偏颇不谈,仅就现代教育派重视儿童的主体性来讲,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整套新型的教育观念。”这启发后来的教育家研究教育主体问题时,首先注意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争鸣不断,它已经构成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教与学的矛盾辩证法来看,到底谁应该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更接近真理?“以教师为主体说”、“以学生为主体说”、“师生复合主体说”、“教师、学生、课程的三主体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说”纷纷出笼,各有见解,争论不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倡导主体、张扬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在审视传统教育的同时。渐渐廓清对教育本质、教育主体性的认识。传统教学行为模式无视学生的存在,以教师为中心,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于是,“目中有人”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实践中涌现出各种改革性的教学模式,以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