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美好教育愿景才能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既定目标的要求,用生成激活课堂。走进语文课堂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已知经验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他们的思维活动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控制,他们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操纵,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教师无法在备课时完全预设。一个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完全按预定轨道运行,而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推进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中学语文课堂生成却常因各种原因被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从而陷入“有名无实、有形无神”的困境,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关于动态生成的理念、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生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等,诸多学者、教师已有详尽论述,本文仅试图提出教师从容应对课堂生成的着力点,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建设富有活力、充满灵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语文课堂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
一、能静心: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孜孜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全面、教学流程顺畅、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气氛热烈、教学结果达标,故教师过度关注自身对预设方案的实施,力争每一节课都能全面兼顾,唯恐某方面有所纰漏,课堂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越教案外的“雷池,,一步,表现出一种浮躁的教学心理。结果,学生有个性的思考被排斥,学生对预定目标的超越被限制,学生的创造智慧被泯灭,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或不堪重负。语文是一门暖人身心的课程。任何经典的作品都是从作者生命的根里喷涌而出的,她需要纯净的灵魂去靠近去共吟:学生是一个个有生活阅历的个体生命,对文章的解读和言语的学习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他们需要教师去倾听去领会。感悟作品、倾听学生,这需要教师能“静心”:静心地靠近作者、走进文本。不拘于现成既定的教参。纯纯地与作品交流对话;静心地步人教室、亲近学生。用心去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摒弃功利。眼盯着现在而心超越着未来,才能沉得下心、静得下心,真正奔向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能静心的语文教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包打天下”的课堂,学生的阅读体验被教师的阅读体验代替或覆盖,学生不是在读文本,而是在听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强势话语前丧失了个性化解读被迫失语。破坏对话的人常喋喋不休,善于对话的人总是用心倾听,语文教师应该以与知己悠然漫步的方式来上语文课,恰到好处地提问并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尽量由讲授转为倾听领会,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幼时记趣》时讨论“鞭打蛤蟆”这一趣事,学生们纷纷认为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欺负弱小。该打。一学生怯怯地说:“我不太同意,癞蛤蟆虽丑,但它在房屋四周吃害虫。作者为什么要打它呢?更何况,入打蛤蟆,不也是欺负弱小吗?”教师怔了一下,随即想到该生是从农村来这寄读,还没被同学们接纳。他对癞蛤蟆的同情,实际上是其内心真实情感的反映。教师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呵护他,同时教育其他学生,“你敢于思考,见解独特,老师很欣赏。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小虫而言,癞蛤蟆是强暴;对癞蛤蟆而言,人是强暴。大家还有新的体会吗?”教室里“炸开了锅”:保护益虫、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事物一分为二等观点纷沓而至,有的甚至反思到以前对这位同学关心不够、欺负他。向他道歉。这位同学深受感动,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这位教师对学生内心声音的静心倾听,生成了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分析问题、净化学生思想的教学效果:对那位寄读学生而言,更是经历了一次相信自己、展现自己、得到尊重、体验成功的心路历程。
二、有爱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哲人说过,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成功教育的前提是有好的教师,教师的灵魂深处应该扎根正义、真诚、善良、公平、自由等美好品质。这些成全着教师的健康人生,更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着学生的情感思想。教师在面对社会中某些充斥欲望、追逐名利、讲究速效的思想时,怎样才能保持纯真、纯净的灵魂直奔教育的育人本真?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有“爱心”,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出于内心深处,“教师之所以爱学生,不是因为他想要这么做,更不是因为他应该这么做。而是当师生通过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之后,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悦纳其学生的内心体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切、关注”。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们便会在教学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爱,使课堂上、教室里萦绕着脉脉温情。语文教学重在带领学生习得语言能力和表达技巧,在提高语文能力素养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师应该插上爱心的翅膀,徜徉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天空,用温和和宽容、信赖和关怀与他们对话。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缺乏爱心的教师往往没有耐心关注学生的情感,尤其是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常以或简单或漠视或粗暴的方式处理,这就堵塞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打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一句和蔼的提示、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都能架起师生间心意相通心领神会的桥梁。都能点燃学生渴求新知的燎原之火,都能促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一位教师课堂上朗读一学生的优秀习作,有学生指出这是抄袭之作。教师没有训斥抄袭的学生,而是不漏痕迹地将“抄袭作文”化解为“推荐佳作”,用爱心创造了呵护学生的自尊、关注学生情感、引发抄袭学生更深刻自我教育的课堂生成。
三、用慧心:解读学生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学不只是课程预设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的僵化和随意性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并存,同一篇文章。要么所有的教师都严格按照教参教案教得都一样,要么教得都不一样,把文章的解读权全部下放给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不置可否。前者的弊端不再赘述,后者中的教师退让出了舞台,缺少对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控和整理,缺少对学生建构自己认识过程的帮助和指导,使语文课堂的交流对话简单成个人信息的拼凑,学生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个体的原有水平上,无法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读课堂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