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5期 ID: 135839

[ 杨红燕 文选 ]   

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试解

◇ 杨红燕

  很赞成一个讲授“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老师说的话:不讲清楚哲学观,西方现代派就讲不清楚。虽然中学语文教材只涉及到仅仅四篇课文(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它们实际上却牵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现代科技、历史、哲学、心理学对文学的综合影响,而哲学思想是理清这一团乱麻的线头。我们找准了这个线头就为阅读这四篇课文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和欣赏角度。西方现代文学虽然没有统一的纲领或固定的流派,但都源于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盛行。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意志论(叔本华)、权力意志论(尼采)、生命哲学(柏格森),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存在主义哲学(以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等为代表),它们都表现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经济带来了危机,从而使资产阶级产生了深沉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地震。它们不仅挑战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观点,还认为无意识第一。意识第二(弗洛伊德)。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意识是由确定的意象所组成的意识活动,而现代派则认为这种观念是可笑而荒谬的,像是一条河流是由若干桶的水构成的,而人的意识绝大部分是流淌的活水(威廉,詹姆斯)。人的本能欲望、个体的独特体验,高于整齐划一的集体目标,作为单个人,作为自我意识是真正的存在,作为某个具体成员、社会集团是非真实存在,因为后者没有了主观精神世界,没有了人的个性。单一的、摹写的写作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和瞬息万变的生活,于是各种反传统、反理性、非情节化、非性格化的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它们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以重主观表现为基本特征,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这种表现倾向一产生就一发不可收拾,其冲击力如此之大,以致一度(一战前后、二战前后)在西方文坛上占主导地位,并因其表现现实的功能并不比现实主义作品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被西方众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其基本艺术特征是象征、荒诞、意识流表现,而同样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虽然也进行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但它带给中国人的是团结一心,是正义感召下的同仇敌忾,是节节胜利,是扬眉吐气,因而我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新时代能同样坚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换位观之,了解了这种与东方迥异的西方文学作品的特异的原因。其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上的特异性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差异即使是在现在的许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文艺类别中也常常呈现出来。中国强调和谐、整齐划一、集体主义,“灿烂星空中,我是那一颗;飞扬浪花中,我是那一朵”;而许多西方包括美国的大片往往是孤胆英雄,比如《超人》系列、《小鬼当家》等。它们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是,前者是写实的手法,后者则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渗透着无所不在的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溯本清源。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西方世界掀起巨滔狂澜的现代派,在我国为何只是轻轻地泛起一层涟漪了。
  西方现代文学对传统的反叛,既表现为表现现实的方式。也表现在对现实的理解上,而这正好也是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排序标准。前者见于《变形记》、《墙上的斑点》,后者见于《百年孤独》,而《等待戈多》则是二者兼而有之。
  下文依次对这四篇课文分别加以说明。
  
  1 以手法创新为主要特色
  (1)《变形记》,荒诞无稽的情节+绝对真实的现实。
  只有通过“怪脸”把现实加以变形,才能看到真实的本质,这是卡夫卡的美学思想。他认为描写怪诞事物的艺术家只是记录下了还没有涉入我们意识的真实而已(即无意识、潜意识)。一个小职员,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形成了一只大甲虫,具有甲虫的所有生活习性(比如喜吃腐败食物)却又还有人的情感、思维。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它却表现出最大的真实:
  ①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金钱、机器。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与人对立,从而操纵了“人”,使人失去常态,并且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最终“人”变成了“物”或“非人”。像格列高尔这样的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一旦失去工作能力或手段,陷入失业、破产、战争等的境地(而且这样的命运一旦降临在某一个人身上将再也无法摆脱),那就无异于变成一只大甲虫或其他的动物,即无异于变成了“物”或“非人”。
   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种关系即使在家庭中也无一例外。先前还是一家经济支柱的格列高尔,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后,就会和变成甲虫没有什么区别,大家不再指望他能给家庭带来什么好处,亲情会不知不觉被抽走,自己还成为“家丑”,在亲入的厌弃甚至痛打后陷入恐惧、孤独、苦闷甚至内疚的境地,直至死亡;而他先前的诚实、善良、勤劳、温情,对家人的责任感、孝敬心这一切的理性道德。不过是一种冷笑话。
  从某种意义上讲,格列高尔是恰到好处地变成了大甲虫,这样作者才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变态心理去揭示“隐藏在金银珠宝里的丑恶”(《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话)。入变成了甲虫,便不再具有人的语言、表情、行动,他的心无人知晓,那么人们就可以用非人的态度对待他,无需掩饰,无需掩盖资本主义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变成甲虫。手法怪诞到了极致,而对现实的揭露也深刻到了极致。作品虽然是从病态角度反映病态社会,却在反映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悲鸣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引起西方社会广泛的共鸣。
  (2)《墙上的斑点》,隐去几乎所有的小说要素,只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真实。
  作品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冬日里独坐壁炉前,望着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读者若想根据现实主义作品的读法从这些描绘中找到内在联系,那简直是白费力气。作品通过自由联想,让意识流动呈现出眺跃性、随意性、突兀多变和无规则的特点。作家任由自己的笔墨在这个无拘无束的主观空间中自由穿行。这种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尝试就是要告诉人们:客观现实是无足轻重的,只有人物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而那些“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的内心万千思绪,才是最最真实的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些思绪中感受到“我”是一个内在世界无比丰富的人。你可以发现“我”反对男权、有与陈旧规范格格不入的文学创新精神、对生活有着诗意的品味能力,对生命的不确定、神秘性有着真切的感知……而这零零总总,不是通过主人翁在现实生活中做了什么事来作为实证的,而是通过飘忽跳跃、错综交叉的意识流动完成的。至于墙上那个斑点是钉子、是污迹还是蜗牛,那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正如作者所呼吁的:“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